寂静味阙于智慧而不持说。

  经从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乃至果报亦不可思议离智下所离障若耽寂无智即是障非住若离寂修智即是住非障日三时下指经对治意云欲证圣性非智不阶经苦校量意在策发此同华严经中诃劝之相彼云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阂智然此是对治之别意故须一向而言令人舍定修慧若据究竟通论必须定慧等学涅槃经中说定慧不等不见佛性无明邪见自此而生前第十一住便是定门对治不同故须然也修习之者须兼行之。

  十五于证道时远离喜动住云何住降等离十一不自摄障我能住降心生喜动动则不能自摄。

  经从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乃至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离十一下所离障谓动不自摄则是障非住若自摄不动则是住非障也论中则云自取障我能下释也意云由计我故遂起降住胜能之心不觉喜动故不自摄今经既云无一众生得灭度无法得菩提则不计胜能故能对治也。

  十六求佛教授住于然灯佛所有法得菩提不等离十二无教授障欲入初地须佛教授故约遇佛得无所得而证道矣。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乃至是故名一切法离十二下所离障若无教授则是障非住若得教授则是住非障欲入下释成住义虽三贤位中乱修六度经一无数劫欲入圣道要佛策发故于资粮位后立加行名其犹钻火火欲出时倍加功力遇佛然灯佛也得无所得者即然灯与善慧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非佛与法故云无得问此说善慧得记进入八地何故将此配地前耶答欲入初地须学八地用心方可得入若学初地竟不能入如人学射可知又将证八地犹须教授欲入见道岂得不然然从第五至此住中每住对治一障此障障于见道今则加行位极对治已尽故云而证道矣。

  十七证道住人身长大等摄种性智证遍行真如成法报身故长大矣。

  经从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乃至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摄种性下释成住义智体即观照般若是能证也即妙平二智无分别也以得此智生如来家决定绍佛种故斯则地前加之行智至于初地转受此名证遍等者体即实相般若是所证也以遍在一切法中故唯识云由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论中则名平等智然有五种平等因缘一粗恶平等二法无我平等三断相应平等四无希望心平等五一切菩萨证道平等有是五种因缘故名平等智故论云入证道时得二种智一摄种性智二平等智也然所证是理今云智者斯有两意一准起信论云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二则理智冥合能所不殊如珠与光不相舍离成法报身者摄种性智至果得成报身平等智至果得成法身故长大者论即云妙大妙即报身以万行功德所庄严故大即法身真如实理遍一切故。

  十八上求佛地住于中复有六种具足。

  自此已下皆求佛地于中复有六种具足具足者圆满义谓转舍二障转得菩提涅槃摄转具足也既证圣性生如来家须示佛果功德令其欣趣然其果德虽多以要言之不出依正二报二报之内先明所依若无所依能依何立正报之内不逾福智智引福故先智后福然后别显三业依次所明。

  一国土净具足我当庄严佛土等此教二地已上诸大菩萨。

  经从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乃至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此教下指位即从二地至于等觉当修道位谓庄严之时离能所相名之为净称周法界故云具足故经云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二无上见智净具足有肉眼不等此下皆唯佛果故云无上无上之言贯通下四。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乃至未来心不可得见净者即五眼也见即无见名之为净无所不见名为具足智净者即悉知诸心等知即无知名之为净无所不知名为具足以智见不别故当一处此下等即指位拣非修道即无学位也下之四段皆合有无上之言故云贯通下四。

  三福自在具足若人满三千界七宝等。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乃至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问前已频说施福与此何别答前所说者皆是校量不及受持之福今此说者乃是无住称性之福非能校量故不同也问佛是果布施是因云何果中即说因行答凡是果德皆彼因成举彼无住之因以彰称性之福也言自在者拣有漏之福不自在也若准论中此与智净合为一段意明福智不相离故则于身中开之为二谓色身具足亦盈六数今则合后开前者意云福之与智迢然不同配摄因果五六有异异须开也相之与好同是一身兼对下语意以成三业故须合也。

  四身具足佛可以具足色身等。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乃至是名诸相具足此明如来真应具足如经云即非具足色身明真身也是名具足色身明应身也即非诸相具足明真身也是名诸相具足明应身也。

  五语具足汝勿谓如来说法等。

  经从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乃至是名说法说而无说无说之说是真说法具足者无法可说无所不说是名说法。

  六心具足佛得阿耨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