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然前一是佛本意余二是菩萨及古德意也由前六等者于中前五坚利第六阔狭阔狭之中含能所诠也。

  ●二总指后四。

  后四但约第三句中十八住说无别经文。

  应先问云第三句内说尽经文未知后四如何配摄故此云也谓一一住说对治故于对治处显不失中道故于不失中立地位故于前六中道立名故云云。

  ●三广释第三三初正辨十八住处二初牒标。

  十八住处者。

  下文具列十八住名略释其义兼明对治十二种障便指经文令知科段所属然每住经文但略标三五字缘以经本科段首尾文势稍重恐言涉相滥故不标最初之字但取其次异文亦不结终齐至何处意在省约耳向下随文略叙首末以隔前后。

  ●二随释十八如疏列。

  一发心住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等。

  发心者谓发广大第一等四种心也经文从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乃至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以大乘菩萨最初法尔合发是心故十八住中居其第一。

  二波罗蜜相应行住不住色布施等。

  经从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乃至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不住等者等有二意一则等于余文如上所引二则等于余义谓等余戒等五也此则虽是指经便兼释义则波罗蜜是所应戒等是能应能所两合故云相应由是但行施戒等不能离相或行离相不行施戒等皆非相应行直于行施戒等处离相离相处行施戒等方得名为相应行也。

  三欲得色身住可以身相等。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乃至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问色身是相何以离相求之答色身之相是影法身无相是体欲得有相色身须见无相法体未见法体不能现相是故先令见相无相方得色相之身耳此中意在文外故论以此意科也。

  四欲得法身住法身有二一言说法身颇有众生等因言显理故二证得法身复有二一智相如来得阿耨等二福相若人满三千等。

  言说者经从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乃至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问法身非言说何故以言说为法身耶故释云因言显理故此有二意一以言说显于法身法身非言说二文字性离即是法身无别法身耳智相者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乃至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则以无相无为法为智相也故起信云以智相无可见故福相者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乃至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斯则以持说此经获无漏福所感微妙色身名为福相也然是法身之福相福相非法身依主释也。

  ●五中文三初正示此文。

  五于修道得胜中无慢住须陀洹等。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乃至是乐阿兰那行得胜者以小乘四果胜于四向等故对劣彰胜也此即以小况大也小人尚犹无过君子岂合有愆由无慢故方得证果故经皆言我不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等。

  ●二通叙后段。

  从此至十六住如次对治十二种障意明欲求色身法身须离是障障尽故入十七证道住。

  意明等者叙次第之意也先问云前之四住何不言离障耶故云也意云凡欲修进先须发心发心已则修行故有第一第二发心修行本求佛果佛果唯有二身粗细之间先色后法故有第三第四前修胜行恐有慢心障入圣位故说小果以况大乘令离障进入十回向位也故从第五方说离障也然此十二障每至一住皆须蹑前以辨来意如云虽得无慢犹自少闻故于第六住中对治少闻障他皆仿此以此诸障皆在地前能障见道非是地上故云障尽入证道也然障是所治文在经外住是能治正是经文若相望说之理则明矣。

  ●三别结对治。

  今当对治第一慢障。

  然准五蕴论说慢有七九二种但开合之异此约入道人说七者论云一慢于劣谓胜于相似谓等二过慢于相似谓胜于胜谓等三慢过慢谓于胜己计胜彼四邪慢己实无德计己有德五我慢谓于五聚蕴计我我所六增上慢谓于胜妙法中未得谓得七卑劣慢于多分胜计己少分劣今所离者即五六也以证我空故取自果故。

  六不离佛世时住昔在然灯等离第二少闻障不离佛世则具多闻。

  经从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乃至实无所得云何离障得成住耶次云离第下所离障不离下结成住义于中上句成住下句离障也若离佛世不名住处无佛说法则是少闻便成其障若不离佛世乃成住处常遇佛说法则具多闻便离障也然凡是修行智慧为本欲得智慧必须多闻故依佛住离少闻障也故经云多闻增智慧勤闻第一方问若然者据今经云于法实无所得岂成多闻答此是闻而无闻得而无得无得而得是真得无闻而闻是实闻故成此住。

  七愿净佛土住菩萨庄严佛土不等离小攀缘作念修道障缘形相土则小无缘则大契法界故。

  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乃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小下所离障攀缘即是作念盖一义耳缘形等者意云若取色声等相为土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