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也谓安坐始能说经心寂方彰妙慧也。

  ●三结。

  欲谈般若正宗如是示现发起。

  结可知。

  ●二引资圣略明即道液法师疏今摘而用之不全取也文二初正明。

  资圣云夫身有二一伪二真五蕴伪体假衣食以生育法身无相因般若以照成群生保伪遗真诸佛养真弃伪群生既迷真而取伪我乃假伪迹而引真故托乞食之缘将施法喜之化。

  身有二者通论生佛也伪者色身真即法身五蕴等者谓衣以外覆食以内资生则虽因父母存即须假衣食法身等者谓非生因之所生但了因之所了由是色身以食为命法身以慧为命保伪谓执妄合尘遗真谓迷理背觉此皆倒也养真谓悟理合觉弃伪谓达妄背尘也群生下牒前倒者也我乃下示现入城乞食以表法也意令求般若照成法身故云引真也故托下都结表法之意谓示现乞食意在说法耳。

  ●二引证。

  故涅槃经云汝诸比丘虽行乞食初未曾乞大乘法食。

  但证法为食义也。

  
  ○第二正宗分。

  ●疏二初标列章门。

  二门分别初约无著七种义句以悬判后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

  二门分别者以一卷经文二论解释大云青龙皆二论并行今即不尔何者以无著配十八住处天亲断二十七疑旨趣既殊科段亦异或一疑中有四住五住或一住中有二疑三疑乍合乍离连前带后以是之故文涉交加理则不必深玄学者以之难解今既别释庶不相干传讲之流少力多获耳。

  ●二依章随释二初依无著悬判三初正示七句二初牒标。

  初中七义句者。

  论述归敬偈已即云成立七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义句拣文句也既以一义为一句此经共有七义句也七义句名下文具有于中前六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显示成立此法门故然此七句之文教理行果悉圆满矣于中一二三四是行也五理也六果也七教也齐此悬判一科唯依无著之名记之。

  ●二随释七如疏列。

  一种性不断谓护念付嘱。

  种性不断者此非凡夫二乘及权教菩萨意明佛种性不断也谓护下指经便是释意谓以小付大嘱大化小展转如是宁有断绝如人父母付嘱子孙云云此是空生之本意故以此事赞佛引起问端也。

  二发起行相谓申请赞许。

  发起行相者既欲种性不断故须发起修行之相也谓申下指经其实伫听亦在此摄。

  三行所住处谓十八住从佛正说直至经终是无相行所住处矣。

  行所住处者既有能发必有所发也十八住名义下文广释从佛下指经是无下释名义此即相之无相非一向之无相略见行玄为顺本宗故标无相也。

  四对治谓一一住处皆具邪行共见正行二种对治。

  谓一下释意邪行即不正行也但不顺佛道皆名邪行共者不一义见者分别情正行者即离见之正行非纯正之正行也二种对治者以正行治邪行是一对治以无分别智治分别见是二对治然邪即全治共中即但治于见不治正行如披砂拣金而去砂不去金今经中但有能治无所治也且如第一住处中不度众生为邪行度众生为对治于度众生时见有众生是所度见我是能度是分别见度而无度为对治此理实同时义分前后初住既尔余可例知故论云行诸住处时有二种对治也。

  五不失谓由对治离增减二边不失中道。

  谓由下释意离增减者谓执有为增执无为减前堕此二则失中道今皆离之故得不失也如经中即非佛法是胜义谛遮增益边是名佛法是世俗谛遮损减边其余即非是名皆例此也论最后结云菩萨离此二边故于彼对治不复更失故名不失。

  六地位谓由不失中道成贤圣位信行地净心地如来地。

  谓由下释意以二边邪僻置之不论中道乃是大菩提路故于此中分立地位如往帝都有三路异两边皆非中道即正正路之中方可论于远近迟速等也法中亦尔故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信行下分位也于十八住中前十六住是信行地此当三贤依信起行故名信行亦名信解依信起解故第十七住是净心地此当初地离分别障亲证真如故第十八住从第二地已去乃至佛位通名如来地也又以诸家明地位或广或略广则五十二位略则泯之全无今则均于广略去其太甚说三地五位矣。

  七立名谓由前六智慧坚利位地阔狭故名金刚。

  谓由下释意谓约三种法上立金刚名一约般若体用名金刚此如金刚坚利二约地位阔狭名金刚此如金刚杵形以信行一僧祇净心只一刹那佛地二僧祇如金刚杵初后阔中间狭故三约文字名金刚此如画像也以诠信行地七纸余经佛地三纸余文净心地五行经如彼画像亦初后阔中间狭故又此三者法喻之上皆展转而成喻中且根本是坚利金刚因造以成其杵因画以成其像法中根本是体用般若因修以成其位地因诠以成其文字也又此法喻各三事中一事即实余二皆虚喻中坚利金刚是实杵形画像皆虚法中体用般若是实位地文字皆虚以此三事首末相似故立金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