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6-嘉兴藏

212-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第30页

昔承印大师慈爱。遣月舟远来相接。彼时病重。未及同归。自月舟回后。山中音问杳绝。竟不知山中诸大师某某在山。亦不知栖贤社中主人某某。去岁托坦然持香供塔。未敢通名奉候。极承吾兄雅爱。周旋其事。又承瑶华远布。病室生光。感激难喻。因从闻上座北归。附此问候。
答云居味白叟
云居始末。座下肝膈。衡已尽知。但衡乃残病之躯。以闲放为乐。本无住意。昨登上刹。因见座下为祖庭一片真心。谓大众少于精进。自己年迈。难于支持。承面诲衡。以委其事。衡亦为祖庭恐致寥寥。谓座下与合山大众肯欢喜各归退居。衡舍了几支病骨。先为打扫。以待大手眼知识。方堪任其事。量自力实不能也。如合山大众有一人不愿归退居。不乐从其事。衡决不敢轻诺此事。全在座下与令高足善为调停可也。古人云。欢喜名为道场。我辈为佛弟子。举止岂可令人生恼耶。昨会熊青翁云。待他再到山中料理看如何。座下调理之方却同青翁商议。衡唯听青翁担当。衡又别为请教。可借两三间房以结冬为事。亦可总在座下高明裁度。是复。
答乐愚和尚
前接手教。宗门证量并余新刻。又蒙以喜偈为衡狗齿满甲之诵。种种皆是奇珍胜举。知兄为我诲我深且至矣。又知吾兄应世之寿已登七十三矣。较之台山大师又逾二载。将来福寿不可称量。是知吾兄独深禅源。不为浮波幻影之所移异。故得如是金刚正受。究竟坚固不动耳。衡之鄙劣鲜福。兄尽知之。偶被诸人所惑。妄膺云居洒扫之役。实不自量耳。如何得吾兄慈愍。一至明月湖边。碧溪桥上。优游对坐。为我舒其怀。展其促。不惟衡受其益。即吾兄亦不无其乐也。衡虽不足为吾兄所怜。岂不念祖庭之重乎。今特遣人奉接。惟望拨冗光临。暂此肃复。
与云居明月堂法玺印西堂
两接手书。知子笃信此事。真载道之良器。向上宗乘。惟子是赖。常住事方。公既已承当。大众有依。祖庭有主。一大庆快事。子亦当为我大发欢喜也。即今上下寇乱甚急。士民惶惶。有身无处。可安当此时。惟深山中破衲蒙头。庶无虑耳。子万一不可下山。日夜以从上诸祖公案为依止。须臾不可离也。或出或入。总一楞严大定。尽法界了无纤毫隔碍。唯一圆通。自在三昧。是子与诸祖眉毛厮结之处也。此时病僧尚居舟中。俟楚道一通。即过湖南。以了旧日因缘。而后浪迹可以自适也。云居一念。在于梦想。未少间耳。不知将来因缘何如。此时未敢期也。惟祖庭是重。子当珍摄。谨嘱。

闻子于水边林下保养圣胎。亦自有住山新得之妙。虽人间天上胜妙供养。无如法乐为上。子不可不自知其超越也。亦不可不知明月堂因缘为子有也。亦不可不护惜也。子当究竟坚固此山。甚勿被境风摇动。病僧残废之躯。遇此大难之时。孤踪无可为寄。几不欲留。俟业尽乃尔。曹溪憨山先师一脉至我后而未得其人。子既担荷此事。当自努力向前。病僧当来亦为子担荷其后。此病僧之底意也尔。晦公隐慈等归山。幸同方公清照。或常住。或明月堂。随彼所欲而安置之。可为山中伴侣也。祝祝。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六
(辽东锦州松山所见任
  浙江湖州府总巡厅信官余三瀛发心捐赀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六卷计字七千六百二十三
  该银四两五钱七分五厘敬为
 慈母张氏夫人名下性天朗耀慧炬圆明仗
  般若而悟证真乘赖菩提而安宁老推谨意
  康熙十四年十月 日楞严寺藏经坊附板)
嘉兴大藏经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七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经序
刻千佛名经序
世界以音声为体。道德以名言为用。而纲常伦理非名言无以立矣。名言于世大矣哉。是以古圣先贤垂名万世千载之下。俗流常品仰名寻德。以革凡习。则知圣贤非名无以垂化。凡愚非名无以导心。而成圣成贤不可不知名言为重矣。乃至出世妙法。诸佛菩萨亦以名言为常住。法身名字不朽即广长舌常转法轮也。原其三劫三千佛。因闻五十三佛名而发菩提心。俱成正觉。而三千诸佛亦以洪名展转。开悟众生。佛佛道同名。于世亦一也。有罪障之辈。经微尘劫。不闻佛名字而菩提种子何由生焉。悲夫。我辈何幸。得遇释迦法中。感我觉皇。宣说诸佛名字。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况复称扬赞叹。唱和礼拜。各自净信。成佛无疑矣。病僧自建五台以来。每率清众日课千佛名经。兼修诸品忏法。有俞居士宿植德本。感悟佛恩。刻千佛名经。一报佛恩。一化群品。一自为佛种。此居士刻经之本意。予因言此。使傍观出家儿日日翘勤五体。和声礼拜。知非虚劳也。
心经标言序
如来称曰空王。法门称曰空门。是则万德慈尊。以空为体。一切教法。以空为宗。所以五时设化。般若居中。破前显后。照有涤空。莫不由斯力耳。然则般若为诸部之枢机。是经乃般若之领。要悟斯经者不过数十言。微尘刹海。无量法门。全体窥矣。如其用力征而克功远。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欤。绝学居士自言一生在般若心经得力。及见心经标言。分经析义。如检自家屋里珍奇。纤无疑滞。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