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入生死。教化眾生。徹窮後際。心無厭足。乃至成佛。亦名迴向門。五門既具。定得往生。隨起業行。不問多少。皆名真實業也。
(大親論云。觀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何者為四。一者恭敬修。恭敬禮拜彼佛一切聖眾故。名恭敬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時修准甘露。疏云。恭敬修復有五種。一敬有緣聖主。行住坐臥。及便穢等。皆獲西方。二敬有緣像教。設彌陀像。及持其教。三敬有緣師友。恭敬親近故。四敬同學人。即同修淨業者。玄相勸益故。五常敬三寶。是彼生勝緣故如此敬修。決定往生。二者無餘修。所謂專稱彼佛名。專想專禮。讚彼佛及一切聖眾等。不雜餘業。故名無餘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時修。三者無間修。所謂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讚歎。憶念觀察。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故名無間修。又不以貪嗔煩惱來間。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常便清淨。亦名無間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時修。四者迴向修。謂菩薩已免生死。所作善法。迴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眾生。盡未來際。即是利他。然今時眾生。悉煩惱繫縛。未免惡道生死等苦。隨緣起行。一切善根且速迴願。往生彌陀佛國。到彼國已。更無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運自利利他無不具足)。
一行三昧求生門 獨處空閑捨亂意 係心專念見彌陀 文殊般若如是說
(文殊般若云。欲明一行三昧。唯勸獨處空閑。捨諸亂意。係心一佛。不觀相貌。專稱名字。即於念中。得見彼阿彌陀佛。及一切佛等。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耶。答曰。乃由眾生或業障。重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問曰。專稱一佛。何故現多。此豈非邪正相交一多雜現耶。答曰。諸佛大悲等故。彌陀願力深故。問曰。一切諸佛。三身同證。悲智果圓。亦應無二。隨方禮念。課稱一佛。亦應得生。何故偏歎西方專。禮念等有何義也。答曰。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行願來收。非無因緣。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徃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為別異耳。亦非是稱念餘佛。不能除障滅罪也)。
齊戒觀想彌陀佛 觀音勢至二大士 身生淨土坐蓮華 十六觀經如是說
(十六觀經修持法門略云。齋戒潔已。清心淨慮。面西安坐。閉目默然。觀想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寶池中大蓮華上坐。其身長丈六。兩眉中間。向上有白毫右旋轉。光明照曜。紫金色身。以停心注想於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當令閉目開目。悉皆見之。蓋欲念念不妄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感應。見佛。全身。此法最上。謂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佛。又過於口念也。次觀想觀世音菩薩身紫金色。手掌白蓮華。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次觀想大勢至菩薩身紫金色。其天冠肉髻上。有一寶瓶。次想自身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開想見佛菩薩滿虗空中)。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誠心諦聽。稱讚淨土攝受經疏云。念佛法門有二種。謂心及口。心為念體。口為念相。心念則深而難。口念則淺而易。皆是往生西方正行。隨其根器。有上下故。今略指陳心口法或。即為二門。且心念者。於寂靜處。隨六時中。供養禮讚。行道畢已。出道場來。到所止處。若欲入觀念佛之事。若坐若立。正面西向。一心合掌。十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大悲名已。發是願言。弟子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若不可言。今日遭遇真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雖復稱念。冀得往生。奈以不識阿彌陀佛身相光明及觀音勢至二大菩薩。願佛不捨本弘誓願。慈悲攝受。令弟子見。或欲臥眠。亦發此願。而於夢中。時得見之。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普為一切求生行者。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彌勒佛 南無大音讚佛 南無淨願佛 南無日天佛 南無樂慧佛 南無攝身佛 南無威德勢佛 南無剎利佛 南無得乘佛 南無上金佛 南無解脫髻佛 南無樂法佛 南無往行佛 南無捨憍慢佛 南無智藏佛 南無梵行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無憂名佛 南無端嚴身佛 南無相國佛 南無蓮華佛 南無無邊德佛 南無天光佛 南無慧華佛 南無頻頭摩佛 南無知富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三輩求生門
捨家棄愛作沙門 發菩提心修功德 佛與大眾現其前 即得住生安養國
(無量壽經云。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徃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