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麤相清淨心。第四禪。是細相清淨心。大經云。如世間上妙清淨園林。死屍至中。則為不淨。眾共捨之。不生愛著。色界亦爾。雖復淨妙。以有身故。諸佛菩薩。悉共捨之。懺世間障竟。下懺出世間障)。
  障不得自在神通。飛騰隱顯。徧至十方諸佛淨土。聽法之煩惱。
  五。自在神通(如大目犍連所得者)。或隱或顯。迅疾無礙。山壁直過。行空如鵬。地中出沒。如浮沉水。可以徧至十方者。神境通也。淨土有麤細二相。變化土。有二椉。為麤。他受用土。純菩薩。為細。聽法者。法苑分三種。上品神聽。中品心聽。下品耳聽(妙慧菩薩問佛。云何能證得。自在勝神通。徧往無量剎。禮敬于諸佛。答。見人修著說宜法。不生謗毀加留難。如來塔廟施燈明。修習諸禪遊佛剎)。
  障學安那。般那。數息。不淨。因緣。觀等諸煩惱。
  六。安那。此云遣來。入息也。般那。此云遣云。出息也。是三世佛入道初門(止觀云。數息觀。對治游思病。先數入息。後數出息。從一至十。終而復始。不令散亂)。數息觀。治散亂。不淨觀。治貪欲(謂觀身不淨。如上卷三十六物等)。因緣觀。治愚癡等。是等取慈悲念佛二觀(慈悲觀治多嗔。念佛觀治著我。此名五停心。亦謂之圓五品)。
  障學煗。頂。忍。第一法。七方便等諸煩惱。
  七。信。住。行。向各十。共四十一清淨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煗。頂。忍。世第一地也(楞嚴云。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華木。名為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虗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消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七方便。即小椉七賢位也。一。五停心位(即前數息等五觀)。二。別相念位。三。總相念位。加上煗等四位。是為七。等者。等小椉中餘位。
  障學慈。悲。喜。捨。聞。思修等諸(南藏有)煩惱。
  八。慈悲喜捨。即四無量心(釋見首卷)。發菩提心論云。聞等是三慧。一。聞慧。如所聞法。心常愛樂。無有厭足。二。思慧。思念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實相(謂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念念生滅。不久敗壞。即生厭離。趨佛智慧)。三。修慧。謂離欲不善法。漸次修入。
  障學空。平等。中道解。三觀義煩惱(義字下。南藏有諸字)。
  九。空者。一念無相(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平等者。無法不備。(亦名為假)中道者。雙融空假。遮照同時(是中觀義)。其義當解。
  障學助道品。念處。正勤。根。力。如意足諸煩惱。
  十。助道品(即三十七助菩提法)。一。四念處。一。觀身不淨。染緣有故(有漏色蘊具五種不淨。一。種子不淨。乘過去業識種子。攬現在父母精血合成故。二。住處不淨。於母胎中。居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常受熏穢故。三。自體不淨。三十六物共成故。餘如上卷說。四。自相不淨。九孔常流不淨故。五。究竟不淨。一旦命終。[月*夆]脹爛壞。臭惡狼籍。不堪見故)。二。觀受是苦(受。是心所。徧行五之一。分三種。謂苦。樂。捨。義見前)。三觀心無常(心。即緣慮心。前滅後生。相續不絕。如水流注。經云。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四。觀法無我。(法。即五蘊。一一推求。皆無有我。此四法。對治凡夫四倒)四正勤者。已生惡勤令斷(如除毒蛇)。未生惡勤令不生(如預防洪水)。已生善勤令增長(如溉甘果)。未生善勤令生(如鑽木出火)。五根者。一信根(信諦理能生一切無漏根。力。禪定。解脫。三昧等)二進根(信諸法故。倍策精進)三念根(但念正助之道不令邪妄得入)四定根(攝心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五慧根(念處之慧。為定所攝。以觀自照。不從他知)。五力。一信力(信諦不為邪外諸疑所動)二進力(觀諦心無間雜。本成道果。未證不休)三念力(持諦破邊邪想。不令煩惱破壞)四定力(能破欲界一切諸散。能於諸禪無礙)五慧力(能破一切邪外等慧。一切見愛等執)。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希向慕樂)二念如意足(一心正住)三進如意足(精進無間)四慧如意足(心不馳散。亦名四神足。法界次第云。智定力等。所願皆得。名如意足。此屬宅)。
  障學八正道。示相之煩惱。
  十一。八正道。一正見(修無漏十六行故。明見四諦)二正思惟(以正思惟。發勝此觀)三正語(以無漏智。除口邪命。常攝口業。住正語中)四正業(以無漏智。除身邪命。住於清淨正身業中)五正精進(勤修涅槃。善入正諦)六正定(正住於理。決定不移)七正念(心不動失。正直不忘)八正命(以無漏智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於正命)。此八正道(即八聖道)總是依法而修。八相歷然。故云示相。
  障學七覺支。不示相煩惱。
  十二。無盡意經云。支。分也。一念覺分(觀一切法。自性皆空)二擇法覺分(能分別了義不了義)三進覺分(勤修不退)四喜覺分(所修法喜)五輕安覺分(除身口諸麤煩惱)六定覺分(如所入定。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