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如云我生無罪。何須懺悔。次引經證成(大經云。舉足動步。不依律行。安得無罪。譬如二手相拍。聲出其中。又云。見修善者。名見天人。行惡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不特今生有罪。過去之罪尤多。故下云云)。
  又復過去生中。皆悉成就無量惡業。追逐行者。如影隨形。若不懺悔。罪惡日深。
  語云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其惡業追行者意乎。如影隨形。言不相離也(日深句。生二卷中日深日厚偈文)。
  故知包藏瑕疵。佛不許可。說悔先罪。淨名所尚。故使長淪苦海。實由隱覆。
  故字承上不懺罪惡日深來。包藏。包含覆藏也。瑕疵。譬隱顯二過。瑕。玉之內病也。譬隱過。天眼所見。疵。黑類也。譬顯過。肉眼共見。法華云。護惜瑕疵(是小智)維摩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惟在反觀諸身而求。故云說悔等。先罪。已作之罪也。長淪句。根日深義來。隱覆。即隱匿覆藏。近根包藏義。遠承不懺義。淪。沒溺也(大經云。心初無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雖有過去一切善業。悉為是罪之所垢汙。所有現受輕報。轉為地獄極重惡果。楞嚴云。十方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是故弟子(某甲)等(北藏無等字)。今日發露懺悔。不復覆藏。
  結訖洗心發露罪滅福生。作悔文一小結局(佛言覆藏者漏。不覆則無漏。發露悔過是無漏。又若覆罪。罪則增長。發露慚愧。罪則消滅。惟智者不覆罪。若不信因果。信業信報。不能諮啟智人。不近善友。便是闡提。如迦摩羅疾。世醫拱手。亦如死屍。醫不能治)。
  所言三障者。一曰煩惱。二名為業。三是果報。此三種法更相由藉。因煩惱故。所以起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是故弟子(某甲)今日至心懺悔。
  所言。疊前重標。然後依次懺悔。三障。又名三道。若三障淨。便成圓覺(即是如來)。更相。互相也。三世迭遷。遞互相資而起。煩惱雖分大小隨等。實不出根本六中貪嗔癡三。此三。能成三界因果。資始為因。助因為緣。又展轉感果為因。互相由藉為緣。因親緣疎故分釋。既有惡因緣。必有善因緣對治(善因緣。有深淺。小乘生滅因緣。是淺。大椉無性因緣。是深。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即無性義。淺因緣對治外道自然)。(計)上總指三障明三世因果。是故下結。
  第一先應懺悔煩惱障。而此煩惱皆從意起。所以者何。意業起故。則身與口隨之而動。
  惑業苦三。煩惱居首。故懺亦先之。煩惱總有二十六。貪。嗔。癡。慢。疑。邪見六為根本。隨煩惱有二十(小隨十。中隨二。大隨八)。名相具如百法明門。隨之而動者。言身口七支。隨意家所有煩惱而動。動即是業。業必感報(大經云。如人小時拾取土塊。糞穢。瓦石。枯骨。木枝。置于口中。父母見已。恐為其患。左手捉頭。右手挑出。菩薩亦爾。見諸眾生法身未悟。或行身口意業不善。見已。即以智力拔之。免其流轉生死)。
  意業有三。一者慳貪。二者嗔恚。三者癡闇。
  惡心。是過患根本。於順境起貪。違境起嗔。以護自身將為主宰。住貪嗔中。不知是患名癡。此三由根本無明有。故別明意業舉數立名。
  由癡闇故。起諸邪見。造諸不善。是故經言。貪嗔癡業。能令眾生。墮于地獄。餓鬼。畜生受苦。
  由三毒為業因。致三途苦果(大經云。一切眾生不見佛性。故為煩惱繫縛生死。見佛性故。諸結煩惱所不能轉。解脫生死。得大涅槃)。經言者。華嚴云。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等(最勝王經。佛告阿難陀。我昔雖具煩惱貪嗔癡等。能於三途五趣中。隨緣救濟。令得出離耳)。
  若生人中。得貧窮孤露。兇狠頑鈍。愚迷無知。諸煩惱報。
  此出三毒之餘報也。三途報畢。方來人道。得字貫到報字上。貧則無財。貪財寶之餘報。窮則無交。狎惡友之餘報。孤則無親。不孝六親之餘報。露則無覆。藏過。慢三寶之餘報。其心最兇。力最狠。性最頑。質又鈍。遠慈悲智慧士。於感愚迷無知報耳。
  意業既有如此惡果。是故(某甲)等。今日至心歸命諸佛。求哀懺悔(坊本以此節移在後。今依兩藏)。
  結意家惡果。興至心哀悔。求哀。語淚雙行也。
  夫此煩惱。諸佛菩薩。入理聖人。種種訶責。
  專指意業。佛與三椉及諸祖師。皆斥煩惱為怨賊等。可惡不一。故云種種。訶責句。總標。下別開。
  亦名此煩惱以為怨家。何以故。能斷眾生慧命根故。
  一。訶煩惱如怨家。次徵釋。煩惱菩提。原非兩物。但逐于物。即菩提是煩惱。若能轉物。即煩惱是菩提。故巖頭祖師云。却物為上。逐物為下。
  亦名此煩惱以之為賊。能劫眾生諸善法故。
  二。訶煩惱如惡賊。劫善法財。所以恒受貧窮之苦。殺法身怨。截智慧命。所以久沒愚迷之海。
  亦名此煩惱以為瀑河。能漂眾生。入於生死大苦海故。
  三。視煩惱如瀑河。波濤衝逆為瀑河(瀑流之河也。楞嚴云。譬如瀑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