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受安樂。況以如來為端而興起道心乎)。再四言可。急切之至也。如是思惟。必須竭誠懺悔。改往修來。勇猛精進。一生取辦菩提。與佛無異。則羞耻可休。懺悔力滿。下之六章大意。倣是可知。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業。常與罪相應。
  二怖畏三途。恐。是內憂。怖。是外懼。既是句。躡前同為凡夫語。身口意業。即能躭六塵者。前章我字。是總舉。此身口意是別開。相應。猶相當也。即永無出期意。六根攬六塵。若單取者。單受報。交相著者。受交報。無纖毫之謬(義出楞嚴)。
  以是因緣。命終之後。應墮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苦。如此實為可驚可恐。可怖可懼。
  因貪癡為因。十惡業為緣。盡形壽已。即受果報。可恐怖處。即三途也(既有怖畏。應覓歸依處二。一自性涅槃。二無上涅槃)。地獄是火途(從熱得名)。畜生是血途(互相吞噉得名)。餓鬼是刀途(刀杖驅逼得名。古語云。三途一報五千劫。出得頭來是幾時)。此三途聞之實足駭聽。故曰可驚。思之實堪寒心。故曰可恐。想之誠應發畏。故曰可怖。見之決當消魂。故曰可懼(大經云。如人唯有一子。行住坐臥。心常念之。有過。善言誘喻。不加其惡。菩薩亦然。見諸眾生若墮三途。或人天中。心不放捨。亦不生嗔)。
  第三厭離者。相與常觀生死之中。唯有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虗假。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
  (此厭離穢身也。大經云。厭離之本。是正知見。正見之本是三昧。三昧有本是安隱。安隱有本是遠離。遠離有本。所謂喜心。喜心有本。所謂不悔。不悔有本。所謂持戒。持戒。有本。所謂法雨。應知修行。聞法為本)相與等者。教先以觀察智。照知生死。虗幻不實。唯有等者。如來一代時教。不出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即四念處。一觀心無常。二觀受是苦。三觀法無我。四觀身不淨。此四。正與常樂我淨四德相反。又心無常者有二。一念念滅。一切有為法。二謂相續法壞。此四亦是十六行觀中。觀苦四相也。仁王經有四無常偈。昔斑足太子。欲登王位。受外道教。應取千王頭以祭家神。自登位得九百九十九王頭。因少一王。即北行萬里。遇一王。名善明。白斑足言。願聽一日飯沙門。禮三寶。斑足許之。時普明即依過去七佛法。請百法師。敷百高座。一日二時講般若波羅蜜八萬偈。第一法師為王說四偈○初無常理偈。劫火終訖。乾坤洞然。須彌巨海。都為灰颺。天龍福盡。於中凋喪。二儀尚殞。國有何常○二說苦理偈。生老病死。輪轉無際。事與願違。憂悲為患。欲深禍重。瘡疣無外。三界皆苦。國有何賴○三說空理偈。有本自無。因緣成諸。盛者必衰。實者必虗。眾生蠢。蠢都如幻居。聲響俱空。國土亦如○四說無我偈。識神無形。假乘四蛇。無明保養。以為樂車。形無常主。神無常家。形神尚離。豈有國邪)上文總標。下別釋。先釋無常(如來等四句。出大經。文殊對純陀語)。前二句。釋無常。風擊水成泡。豈能久立(觀萬法如浮漚不實。淨名云。是身如泡不得久立)。念念無常。忽有忽無。故云速起滅也。二往來二句。釋苦空。上喻明。下法。
  生。老。病。死。八苦交煎。無時暫息。
  法合上輪轉譬。八苦者。生老病死是四。加求不得。愛別離。冤憎會。五陰熾盛成八。如是八種皆言苦者。生如活剝牛皮。死如生龜脫殼。餘可知。
  眾等相與但觀自身。從頭至足。其中但有三十六物。
  三釋無我不淨。與。共也。勉一切行人。觀察己身。三十六物。總標。下文別列。先觀己身若何。佛言。三事和合。得受此身。一父。二母。三中陰。既從三緣生。豈潔淨常久之物乎。既從緣生。豈實有我乎(然三教皆云無我。而義不同。孔子以謙光義說無我。佛觀五蘊皆空說無我。老子以長而不宰說無我。問。除人身。亦有不藉三緣者乎。答。大經云。孔雀。聞雷震聲便得有身。青雀。飲雄雀淚有身。命命鳥。見雄者舞便得身。應云智者聞般若法。得生法身)。又三十六物分三(謂外次中)。先列外十二。
  髮。毛。爪。齒。眵。淚。涕。唾。垢。汙。二便。
  眵(音癡)目汁凝也。涕(經作洟字)鼻中液也。二便。屎尿也。髮等皆不淨無我之物。故聖賢皆施與人(如太子出家。因車匿請還宮。遂截其髮。如釋于閃婆。為眾所擯。欲向異域。請佛遺物以為供養。佛授以髮。遂住異域。便得佛果)爪。手足甲也(不可盡菩薩。及求善法天子等。皆捨手足甲。華齒菩薩。及六牙象王等。捨齒布施)。下次十二。
  皮。膚。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腦。膜。
  人身筋有九萬。脉有八萬(清淨藏菩薩。金色天子。金色鹿王等。捨身。皮膚。法作菩薩。月思天子等。捨血無悔。安隱菩薩。及一切施王等。捨肉及髓等)。三中十二。
  脾。腎。心。肺。肝。膽。腸。胃。赤。白痰癊。生。熟二藏。
  脾。是土藏。腎。是水藏。肺。是金藏。肝。是木藏。血不行。則痰聚胸中。水病也。癊。心病也。善德菩薩。及自遠離諸惡王等。捨大膓。小膓。肝。脾。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