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云大勢至。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故云爾。
南無地藏菩薩。
地藏誓願云。地獄不空。誓不作佛。為幽冥教主。地藏經云。若未來世。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
南無大莊嚴菩薩。
大莊嚴菩薩。此菩薩雖未確查其出載。必以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莊嚴法身而立聖號。亦可知之矣。
南無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者。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便是觀。皆空便是自在。至下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于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而得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安得不為觀自在。又永嘉集云。無法可得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
承上啟下之辭。
夫欲禮懺(亦發語之端)。必須先敬三寶。所以然者(徵釋上意)。三寶即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
此明福田之徵驗也。
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
良友之驗也○佛法僧是為三寶。三寶。能令人背塵合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寧非良友○喻如世間良朋善友。令人入于善道故。非但此也。又能作眾生之廣大福田○福田者三。一既知三寶便能敬信。謂之敬田。二能報父母恩。謂之恩田。三能悲愍貧苦。謂之悲田。三寶中能種一切福。故總名之曰福田○若能以下。正顯益處。文可見。
是故。
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
禮懺行人。必以三歸為入道之因。一歸依佛。佛者覺也。即大覺也。尊也。歸依佛。終不墮地獄○覺即對迷而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十方虗空一切見前。
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尊法。
二歸依法。法者正也。即三藏經律論是也。歸依法終不墮餓鬼○又法即上軌持之義。教中所詮。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四等之法。依此修行。得成正覺。故云法也。
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聖僧。
三歸依僧。僧者淨也。即菩薩聲聞緣覺及西方東土歷代祖師是。歸依僧。終不墮旁生○三寶有三。此是十方三寶。更有住持三寶。泥龕塑像。黃金雕彩等。是佛寶。黃卷赤軸。方冊梵莢等。是法寶。圓頂方袍。戒律精嚴等。是僧寶。更有一體三寶。人人本具者是。自性常覺不昧等是佛寶。自性軌持不失等是法寶。自性清淨和合等是僧寶。如上俱稱寶者。獨尊獨貴。無比無儔。自非世間奇珍異物之所及。故稱為寶○三寶每須頂禮一拜。今人好簡。不禮非也。
某甲等今日所以懺悔者。
凡言某等。必當稱自己名。下皆倣此。
正為無始以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相無量。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諸染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無始已來過去生生世世。直從未有天地以前。無量劫來所起罪業。如下文所云此身俱是罪業根本○身口意為三業者。身有殺盜婬業。口有妄言綺語兩舌惡罵業。意有貪嗔癡業。總言為三業。分之為十惡。不行十惡。即是十善。善業惡業由起。故名三業○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此六為妄緣之根○內心思惟。屬意想所緣。外境染著。屬感觸而動○經云。以心生故種種法生。以法生故。種種心生。此即內邪外染等意也○八萬四千塵勞。如華嚴所謂眾生于色聲香味觸境。約五根對五塵。謂內煩惱五百。外煩惱五百。則有一千。此約見惑十使論。見惑十使。謂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也。復約身三口四七支各有一千。則成七千。更約三世。成二萬一千。復約貪行多者二萬一千。嗔行多者二萬一千。癡行多者二萬一千。等分行者二萬一千。共成八萬四千矣。以八萬四千律儀對治之。則成八萬四千法門也。
然其罪相雖復無量。大而為語。不出有三。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此三種法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目為三障。
人身罪業。雖有千萬。然三障所染。以為深重。故知身口意為罪障之根本。而三障者。直為塵勞之渠魁耳○障者礙也。蔽也。有此三種。便障礙掩蔽一切聖道及人天勝事。譬如今人平素極有善念。一遇感觸。遂生煩惱。興起惡業因緣。致使阻退許多善心。非障而何。況入三惡道報。又安知有聖道及人天勝事哉。要知有業必有障。人生俱必有業。故知懺悔○諦緣六度等為聖道。十善五戒等。是人天好事也。
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懺悔除滅此三障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
方者方法。便者取便。下云興七種心。為懺悔而滅除罪障之方法便道者。即與此相應。一部水懺。前後止說三障。中間將貪嗔癡。配入煩惱障。將身三口四六根三寶間罪。配入業障。將地獄鬼畜人天餘報。配入報障。演為三卷懺文。以世人俱受此三障重累。所以不能出離生死苦惱。故必懺悔。然懺必心懺。故當興七種心以為懺悔。方可除滅也。
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