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二。初雙標理事。
言五悔者。有二。一理。二事。
【□註】止觀(二)云。事懺懺苦道。業道。理懺懺煩惱道。理事不出三種懺法。理謂無生妙懺。事謂取相作法。
【■記】懺三道罪障者。瓔珞云。犯沙彌戒乃至比丘戒。若不還生。無有是處。是懺業道之文也。又云。眼耳諸根清淨。是懺苦道之文也。又云。第七日見十方佛聞法。得不退轉。是懺煩惱道之文也。次一句。總示事理三種懺法。末二句。別示可知。
【■補】止觀云。若欲懺悔三道罪障。當識順流十心。明知過失。當運逆流十心。以為對治。此二十心。通為諸懺之本。順逆十心。即大悲懺等本中。內計我人。外加惡友等文是也。
【□註】光明文句三(十四)云。行者應知三種懺法。無生是主。二為助緣。灰汁皂角。助於清水。若缺妙觀。不名大乘。便同外道無益苦行。須近善師學懺悔處。及懺悔法。方可行於道場事儀。故於諸事。皆用妙觀照而導之。使作法等皆順實理。悉為佛因。又云。正助二懺。修逐根緣。自有一向修於正道。直登圓住。或內外凡。自有一向修於助道。如南嶽立有相安樂行。不入三昧。但誦持故。亦能得見上妙色像。此二隨根修入不同。若悟理時。必兩捨也。自有正助相兼而修。或先正後助。或先助後正。或同時而修。今之所立。意在同修耳。
【■記】此示三種懺法正助。初行半。勸知三法正助。以灰汁皂角。喻取相作法為助。以清水。喻無生是正。若缺下。明無正觀成過也。蓋以西域九十五種外道。人人勞形苦心。箇箇曉夜勤修。意欲自成無上道果。而反謂無益苦行者。以其心遊理外。不知妙觀故也。若內教行人。但用取相作法。不修無生正觀。欲求滅罪證果。其猶但用灰汁皂角。不取清水以淨其器。豈不同彼外道無益苦行乎。此指全不知觀者說也。須近下。明用正觀成因。善師。即明眼淨行有道德之師。懺悔處。即是圓妙三諦。懺悔法。即無生。取相。作法。三種懺法學已。方可行於道場事儀也。然諸事皆用妙觀。使順理為因者。如要旨言。妙觀之宗。是大乘主。滅罪如翻大地。草木皆枯。顯德如照澄江。森羅盡現。以此理觀。導於事儀。使一禮一旋。罪消塵劫。一燈一水。福等虗空。是知如是事法。得成佛因。良由無生理觀為主也。已上分示三法正助。又云下。明隨根修行正助。初一句。總示隨根。次一行。別示修正。次二行。別示修助。指如南嶽者。乃略舉文中大概。今具記之。如安樂行義云。安樂行有二種。一無相行。二有相行。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故名無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禪定。行住坐臥。飲食語默。一切威儀。心常定故。此行即正道也。有相行者。是普賢勸發品中。誦法華經散心精進。如是等人。不修禪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是名文字有相行。此行者不顧身命。若行成就。即見普賢金剛色身。乘六牙象王。住其人前。以金剛杵。擬行者眼。障道罪滅。眼根清淨。得見釋迦。及見七佛。復見十方三世諸佛。至心懺悔。在諸佛前。五體投地。起立合掌。得三種陀羅尼門。一者總持陀羅尼。具肉眼天眼菩薩道慧。二者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具足菩薩道種慧。法眼清淨。三者法音方便陀羅尼。具足菩薩一切種慧。佛眼清淨。是時即得具足一切佛法。或一生修行。即得具足。或二生得。極遲。三生即得。若順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勸修。經劫不得。是名有相行也。此二下。結示隨根不同。悟時兩捨者。即所謂過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舟也。次一行。明正助兼修。有三不同。如文可知。末二句。明今是同修也。
【□註】懺悔名。光明文句中(初)云。懺者。首也。悔者。伏也。不逆為伏。順從為首。又懺名白法。悔名黑法。白法須尚。黑法須捨。又懺名修來。悔名改往。又懺名披陳眾失。悔名斷相續心。又懺者名慚。悔者名愧。慚則慚天。愧則愧人。(文)光明記三(七)云。然懺悔二字。乃雙舉二音。梵語懺摩。華言悔過。以由悔過是首伏等五種之義。今既梵華二音並列。是故大師以首釋懺。以伏釋悔。乃至慚愧。對釋懺悔。欲令稟者。修首伏行。及慚愧等。斯是善巧說法之相。故不可以華梵詁訓而為責也(文)。
【■記】此示懺悔名之正義也。先引光明文句。釋十番名總五義也。初四句。約首伏釋。但是略引。具足應云懺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世人得罪於王。伏款順從。不敢違逆。不逆為伏。順從為首。行人亦爾。伏三寶足下。正順道理。不敢作非。故名懺悔。此自陳罪也。次四句。約黑白釋。懺名白法。悔名黑法。謂黑法須悔而弗作。白法須企而尚之。此以取捨合論言懺悔也。三二句約棄求釋。懺名修來。悔名改往。謂往日所作惡法。鄙而惡之。故名為悔。往日所棄善法。從今已去。誓願勤修。故名為懺。此以棄往求來云懺悔也。四二句約露斷釋。謂懺名披陳眾失。發露所作過咎。不敢隱諱。悔名斷相續造業之心。厭悔捨離。此能作所作合棄稱懺悔也。五四句。約慚愧釋。謂懺者名慚。悔者名愧。慚者慚天。愧者愧人。人見其顯。天見其冥。冥細而顯麤。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