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1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清-性权-第197页

所。有能所則凡聖角立。乃生死之本。今言常智無緣者。是忘能所。離待對。所謂靈光獨露。一道清虗也。又無相者。無生死相。無涅槃相。無相亦無。當體即是實相。稱此真常之境。發無生滅之智。境既無相。智亦無緣。即境即智。緣即無緣。斯稱冥一也。
  △三顯境智俱立。
  無緣而緣。無非三觀。無相而相。三諦宛然。
  【□註】而言境智也。止觀第一常境常智後。復云。以無緣智。緣無相境。以無相境。相無緣智。境智冥一。而言境智。輔行釋云。實相無相。無相亦無。實智無緣。無緣亦絕。何者。境雖無相。常為智緣。智雖無緣。常為境發。智雖緣境。稱境無相。境雖發智。令智無緣。無緣而緣。照境無間。故云以無緣智。緣無相境。無相而相。發智宛然。故云以無相境。相無緣智。
  【■記】註文初句總斷境智雙立也。次引止觀。雙證俱亡俱立之意。次引輔行。雙證釋也。謂實相真境。無彼生死涅槃一切境相。即此無相。亦復泯絕。乃真無相境也。實緣真智。無能緣所緣之影。即此無緣。亦復泯絕。乃真無緣智也。斯乃泯絕境智。何者下八句。復明境智互資互泯。斯乃明非斷無之境。枯瘁之智也。無緣下八句。轉承上義。以結釋止觀。即是申明儀文三觀三諦宛然意。
  【■補】智緣境者。一切智。照真諦境。道種智。照俗諦境。一切種智。照中諦境。境發智者。真諦。發一切智。俗諦發道種智。中諦發一切種智。又輔行釋意。先有伏疑二番。初番釋無相無緣如何修行疑。疑曰今行人既開妙解。正欲稟圓行進修。今言無相亦無。則無所緣之境。無緣亦絕。則無能緣之智。境智既其俱寂如何令彼進修。而成五品耶。故徵云何者。境雖下。是釋。謂境雖無相。常為智緣。則所緣之境歷然。智雖無緣。常為境發。則能緣之智宛爾。次番釋既能緣發何名無相無緣疑。疑曰。既境為智緣。智為境發。何云無相無緣。故釋云。智雖緣境。稱境無相。謂智本無緣。故能稱境無相也。境雖發智。令智無緣者。謂能發之境本無相。故令所發之智亦復無緣也。是則寂照雙融。智無緣。而三觀昭著。照境無間。境無相。而三諦分明。發智宛然。故曰以無緣智。緣無相境。以無相境。相無緣智。
  △三結示。
  初心知此。慶己慶人。故名隨喜。
  【□註】此結成隨喜也。五品初心。知此妙心體具事理三千境觀之法。慶己有智慧。慶人有慈悲。
  【■補】慶己得此智慧。即同佛慧。慶人皆具而在迷。須開觀發明。故有慈悲也。
  △二助行三。初兼明正助雙修二。初明內正。
  內以三觀。觀三諦境。
  【□註】大意云。三諦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所寄。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
  【■記】三諦三觀三非三者。如弄珠人。其珠不在空中。不落地上。不在手裏。既不在三處。又不在一處。不在空。喻不住空。不落地。喻不住假。不在手。喻不住中。既不住三。亦不住一。故成非三非一也。三一一三無所寄者。以三三乎一。一無所寄。以一一乎三。三亦無寄。三一既俱無寄。是非一非三也。若三觀一心。即約縱說。一心三觀。即約橫說。今非縱。故非一。非橫。故非三。三一一三。俱是具心上義也。諦觀名別體同者。以性三為諦。修三為觀。故名別也。妙宗云。性了是真。性緣是俗。性正是中。不是了因。非大真諦。俗中亦然。此之三諦。方與三觀體性不殊。是體同也。末句。觀是能顯。諦是所顯。其實體性非二。是故能所二非二也。
  △二明外助。
  外以五悔。勤加精進。助成理解。
  【□註】止觀七云。唯法華別約六時五悔。重作方便(此約四種三昧相對而說。不可以光明彌陀亦論五悔為妨)。
  【■記】外以五悔者。止觀云。若四種三昧。修習方便。通如上說。惟法華別約六時五悔。重作方便。又言心理微密。用觀輕微。黑惡覆障。卒難開曉。重運身口。助發意業。使疾相應。更加五悔。小註惟恐以金光明大彌陀懺俱論五悔為難。是故申明專對四種說也。如輔行云。此明方便來意。四種三昧。通用二十五法為通方便。若行法華。別加五悔。不通餘行。故言唯也。
  【■補】圓觀行人。破障顯理。三觀即足。何假五悔助耶。答。止觀云。行人無量劫來善惡諸業。或已受報。或未受報。若平平運心。相則不現。今修止觀。能動諸業善惡相現。故修五悔。破此業障。障去理明。觀行功速。如運舟加以風帆櫓棹。意在此也。
  【□註】修懺要旨云。所以悉稱悔者。蓋皆能滅罪故也。勸請。則滅波旬請佛入滅之罪。隨喜。則滅妒他修善之愆。回向。則滅倒求三界之心。發願。則滅修行退志之過。(文)輔行二上(八)云。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助成理解。一往分之。五悔為事行名助。諦觀為理解名正。
  【■記】此節釋外助之正義也。先引要旨。以釋五悔名義。初一悔是總。後四悔是別。次行輔行。略明精進助成二句。一往者。猶言單層而言也。若再往分之。五悔亦有正助。理懺為正。事懺為助。如下文說。
  △二正明助行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