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師示人判教之方。能知此者。不但別門可通。於一切教皆無壅矣。
【■記】觀師者。即高麗法師也。言觀師以此示人。必須細詳本教中斷惑證理當在何位。何位斷幾惑。何位證何理。然後往判諸教諸位。無有不昭然矣。
△三結。
略明別教竟。
【□註】此教明縱橫者。別論不出性橫修縱。因縱果橫。通論。因果各具縱橫。性但有橫。修具縱橫。
【■記】此總標別教通別兩論。修性因果縱橫也。別論者。性修一對。因果一對。通論者。性修因果合論也。
【□註】初性橫修縱者。妙句九云。若但性德三如來。是橫。修德三如來。是縱。(前後而得)先法次報後應。亦是縱。(一性二修)記九云。性德之名。名通別教。別教雖有性德之語。三皆在性。而不互融。故成別義。若三在修。前後而得。道理成縱。又妙宗云。別人不知本覺之性具染惡德。是故染惡非二佛性。別修緣了。顯本法身。(修縱)亦為不知本覺之性具染惡德。不能全性起染惡修。乃成理體橫具三法。(性橫)。
【■記】此別釋性橫修縱也。初引文句。正示性橫修縱。次引句記。釋成。後引外宗。重明性一為橫。修二為縱。釋籤明別教三德云。別教法身為惑所覆。良由不知本覺之性具染惡德。是故染惡非二德也。故別惑通惑。業識事識。煩惱結業。三乘六道。變易分設。此等一切迷中二法。非二佛性。既非佛性。則成定有能覆之惑。應須還用隨緣覺性。別緣真諦。及以俗中。次第別修空假緣了。或中邊緣了。種種二因。或初緣次了。或初了次緣。次第翻破一切迷法。顯於法身本覺之性。是故覆理成於縱義。又云。別人理體具足。而不相收。亦為不知本覺之性具染惡德。不能全性起染惡修。乃成理體橫具三法也。
【□註】次因縱果橫者。光明記一云。行智理三次第資發。修時縱也。法報應三果中齊顯。證時橫也。
【■補】光句記云。相資為論。行資智。智資理。理顯。故能盡眾苦。苦盡故法身顯。智圓。故報身顯。功德無上。故應身顯。
【□註】良田此教本有法身為惑所覆。故須別作緣了之功於資顯發。復由此教性具三法而不相收。故使三身橫顯。此指修縱。只是因縱。性橫。成於果橫。修性因果相對別論也。
【■記】此別釋因縱果橫也。光明記云。修時縱證時橫者。即今因縱果橫論也。良由下。釋成。釋籤云。應知覆義。不同泥土覆彼頑石。既覆但中佛性之理。如善人為惡人逼。令作眾惡。故說善人為惡人所覆地。既此本有法身。為染惡覆。成於迷中之法。故須別作緣了之功。於資顯發。故論修成縱也。又云。以其三法定俱在性。皆是所發。猶如三人。各稱帝三。何能相攝。是故不知性中三法。二是修者。二乃成橫也。此指下。結明修縱性橫。成因縱果橫。
【□註】次因果各有縱橫者。文句二云。別家因時三法縱橫。果時三法亦縱橫。因縱如向。因橫即性橫也。果縱如妙玄九云。法身本有。般若修成。解脫始滿。果橫亦如向說。須知此教因果三法。次第即縱。各異即橫。妙玄五云。資成在前。觀照居次。真性在後。此三豎別。縱非大乘。此三並異。橫非大乘。
【■記】此釋通論因果各具縱橫。初引文句通示因果三法縱橫。然是所破。為今所示也。因縱如向者。行智理次第資發。修時縱也。因橫即性橫者。若但性德三如來是橫也。果縱如玅玄者。意明三德次第而成。故成果縱也。果橫亦如向者。光明記云。復由此教。性具三法而不相收。故使三身橫顯也。須知下。勸知別教因果三法縱橫義。妙玄五下。證釋。末四句。結成圓義與別全然不同。意明圓教因果三法。不縱不橫。不並不別。此別教三法。豎別為縱。並異為橫也。
【□註】次性但有橫。修具縱橫者。性橫如上性中三法未論起修。無前後故。則無縱義。凡言修者。通因通果。因果既其各有縱橫。修任運有也。
【■備】義見九卷廣明。今以圖示。
修性因果縱橫圖
△四圓教三。初標。
次明圓教者。
【□註】四教義一(三)云。圓以不偏為義。此教明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事理具足不別。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圓教也(文)。
【■記】此明圓教得名之所以也。儀文一句。標示。註文引釋。玄義云。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者。為利根人即事顯理是也。
【■補】一念三千。即空假中。不思議二諦者。妙玄云。但點法性為真諦。無明十二因緣為俗諦。籤云。無明迷真之始。法性全指無明。無始時來。奚嘗非真。未發心前。無真不俗。只點一法。二諦宛然。俗則百界千如。真則全居一念。又三千外無實相。即俗恒真。事造即理具。實相外無三千。即真恒俗。理具即事造。故曰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同居一念。
【□註】又云。圓教詮因緣即中道。不思議佛性涅槃之理。菩薩稟此教門。理雖非淺非深。而證者不無淺深之位。今明入道。亦具四門。而諸大乘經意。多用非空非有門以明位也(文)。
【■記】因緣即中者。大經云。因緣明佛性者。無明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