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寶眾多。表無量故。大寶華王座者。妙玄七(十二)云。或言寂滅道場。七寶華為座。身稱華臺。千葉上一一菩薩。復有百億菩薩。如是則有千百億菩薩。十方放白毫及分身光。白毫。入華臺菩薩頂。分身光。入華葉菩薩頂。此名受法王職位。窮得諸佛法底。而得成佛。華臺名報佛。華葉上名應佛。報應但是相關而已。不得相即。此是別佛果成相也(文)。
【■記】寂滅場。見初卷註。七寶華為座者。華嚴經云。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寶華。間錯莊嚴。乃至云毗琉璃摩尼寶為莖。栴檀王為臺。瑪瑙為鬚。閻浮檀金為葉。其華常有無量光明。眾寶為藏。寶網彌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乃至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相稱。無量菩薩坐餘蓮華為眷屬。十方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無數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遶十匝。乃至示現種種莊嚴事。從大菩薩頂上入。其眷屬光明。亦各入彼諸菩薩頂。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萬三昧。名為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墮在佛數也。末結圓滿報身。如云若始坐華臺。眷屬菩薩悉坐華葉。十方諸佛放眉間光入華臺頂。諸佛眷屬放眉間光入華葉頂。華臺菩薩三昧受職。成於報身佛。華葉菩薩成應身佛。此大緣見勝。故現圓滿報身佛也。
△二轉大法輪。
為純根菩薩眾。轉無量四諦法輪。即此佛也。
【□註】純根菩薩者。迷中重故。次第修證。迂通寶所。對圓名鈍。
【■補】初地能分身百界。具轉四教法輪。此中但言無量者。由別人中道之迷重故。因中依無量四諦而修。故果上亦轉無量四諦法輪。所謂約說。始終屬教者此也。
△三別示隨機二。初正明隨機三。初點示教道。
有經論說。七地已前。名有功用道。八地已上。名無功用道。妙覺位但破一品無明者。總是約教道說。
【□註】華嚴云。菩薩未至第八地時。如人乘船。欲渡大海。未至大海。多用功力。若至八地。從大方便。近佛智慧。無功用心。不加工力。
【■記】此下料簡經論判位。有通別圓之不同。本節之文屬別教也。如華嚴八地文云。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方便力故。即便覺悟。既覺悟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在泗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
【□註】妙覺位但破一品無明。未審據何文說。
【■補】此是玉師斷說。肇師云。出楞嚴三昧經。文云。首楞嚴定。非初地乃至第九地所得。唯十地乃能得之。既十地方得。則轉入佛地。但破一品無明也。
【□註】諸文但云斷十二品。稱為妙覺也。
【■記】別教果頭。齊圓二行。進前三行。則不知名。故知約教道說。於等覺斷十一品無明外。更破一品。是為但斷十二品。稱為妙覺也。
△二借別名通。
有處說。初地斷見。二地至六地斷思。與羅漢齊者。此乃借別教位名。名通教位耳。
【□註】至六地斷思與羅漢齊者。取十度義。以第六般若空慧斷惑故也。如止觀第六借位中(云云)。
【■記】此節正屬通教也。初地斷見等。前七卷引。言取十度義者。是取釋籤便也。以十度中第六般若。乃入空之慧。斷惑若盡。與羅漢齊。至第七方便般若。出假化用故也。如止觀者。文云。舊曰六地思盡齊羅漢是也。
【□註】十度者。六度外加願智力方便。
△三借別名圓。
有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此借別教名。明圓教位也。
【□註】三賢者。別住行向。住果報土。義則屬圓。此仁王經偈文。
【■記】此節文明屬圓教也。仁王疏云。三賢。即地前三十心。十聖即十地菩薩。此四十心同生華藏果報土。非藏通教中果報。若藏教是凡聖同居。若通教唯生有餘化城土。今言果報。即別圓教人。得無障礙。生無障礙土。問。此中三賢。是別是圓。答。是圓。問。圓教合生常寂光。何故生華藏。答。華藏之中。別圓共生。以是因非果。不得生寂光土。故華藏土中有別教十地。圓教四十心共生也。妙覺極果毗盧遮那。唯獨一人生寂光淨土。問。前三土中亦有淨土。何故寂光獨擅其名。答。凡聖同居。聖少凡多。是穢非淨。方便有餘。但除見思。未斷無明。偏真之淨。非是真淨。華藏世界。帶別方便。未為純淨。寂光無此諸過。獨擅淨土名也。又義例云。有言此兼兩教。圓教三賢。別教十聖。喻曰言果報者。是實報土。既生果報。即是圓教四位人也。此師但見賢聖之名。便分別圓兩教。賢聖之稱。乃借別明圓。但生實報。即是正明圓位。若言別教賢聖位。不合生彼。而判十地屬別者。圓四十位俱破無明。因何乃分十地屬別。又約證道。地即是住。何須分別。縱存教道。則十地以含兩教。亦無分義。
△二勸審斷證。
如此流類甚眾。須細知當教斷證之位。至何位。斷何惑。證何理。往判諸教證位。無不通達。
【□註】此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