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1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清-性权-第133页

進法下。新俱舍稱堪達法者。出唐譯。集論稱分別法者。唐本無此名。以六種中第五名堪達。或此準舊譯稱也。不動法下。舊俱舍稱不壞法者。亦即陳本。顯揚。第三稱不動法。謂從先來自性。成就利根。此人於諸善根。不為退法之所搖動。亦不為發勝功德。及上練根之動搖。故說名為不動法也。則註云不退法者。誤也。集論名無疑法者。唐本六種。亦無此名。以第六種同今名為不動法。或註準舊譯名也。
  【■補】此六種皆前破七十一品思。後更斷最後一品。此處明重玄門。又果縛未亡。聖所難過。故六種生焉。
【■記】北涼時譯婆沙明六種。謂退法。憶法。護法。等住法。能進法。不動法。於第六不動羅漢中。云有二種。謂有從時解脫至不動。有性不動。從時解脫至不動者。中上。本性不動者。上下也。正理論云。退法種性。必是先有思法等五。亦有後得。謂有先來是思法性。乃至不動。有先退法。練根成思至不動等。多種差別。如理應思是。婆沙及正理。既皆開不動為二。足成七種。故此中釋之。以明七不出六。不復別示。但附明而已。
【■記】釋籤所引福田經九種。出中阿含三十卷。大品福田經。詳見五卷。輔行引成論九種無學者。謂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進相。不壞相。慧解脫相。俱解脫相。不退相。據今所記守相。即註是護。可進相。即註是思。是則名次有少未同。而思死原是為二。或註與今所記。有新舊譯異也。而經論次異。可會同也。
  【■補】退者。退失三昧。智慧難得現前。守者。根少勝故。以守護三昧。不得退失。勝於退法。雖護亦退。故名為守。死者。無漏智難得現前。設得恐失。故求死也。住者。得三昧已。不進不退。進者。得三昧已。轉深增益。不壞者。得三昧已。無能敗壞。慧俱者。因滅盡定。故有二人。得滅盡名俱。未得名慧。不退者。所作功德無退失故。
  【□註】六種。約根性。慧俱。約觀行。九種。乃根性觀行兼舉耳。
  【■記】六種約根性者。釋籤云。盡智。有五種。無生。唯一種。即不動。此即從根。又云。以有五種性故羅漢有。種。并法行一人名不動。共六種也。慧俱約觀行者。如前釋云。慧人。緣空直入。俱人。帶事兼修。是也。九種。則雙約二義可知。
  【□註】又九是空門二十七賢聖中之無學。為答福田長者所問顯福田之多。赴機生善故。又六種明二加行差別。如析玄下二十九(一者。恒時加行。即勤修行。二者尊重加行。即猛利修行。六種羅漢。前二種俱無加行。第三護法。惟有恒時無尊重。第四住法。惟尊重無恒時。第五第六。皆具二加行也)。
  【■補】正理論云。初二闕恒時尊重。然至無學。思法少勤。護法。唯有恒時加行。安住法。唯有尊重加行堪達具二。而是鈍根。不動具二。而是利根。
  【■記】此約兩種加行。揀分六種也。初一句標。次一句指載。小註中先列配二種加行。六種羅漢下。分四句料簡。以前二後二。各為一句。中間二種。各為一句也。
  【□註】果性退否者。俱舍頌云。阿羅漢有六。退法至不動。前五信解生。(信行轉入修道名信解)總名時解脫。後不時解脫。從前見至生(見得亦名見至。亦是法行轉入之名)。
  【■記】論釋云。經說有六種羅漢。一退法。遇少違緣。便退所得故。二思法。懼退失恒思自害故。三護法。於所得善。自防護故。四安住法。無勝退緣。雖不自護。亦能不退。無勝加行。亦不增故。五堪達法。堪能好修練根。速達不退故。六不動法。不為煩惱所退動故。前五動性。從於學位信解性生。總名時解脫。以要待時。方得入定。及心解脫。其所待時有六。一衣。二食。三臥具。四處所。五好說法師。六好同學也。後不動性。名不時解脫者。謂是利根。以不待時。便能入定。及心解脫。故從於學位見至生也。然此從信解見至名者。論云。第十六心。隨三向住果。名信解見至。亦由鈍利有別。論者釋云。隨三向人而住三果。利鈍二根。得名不同。若鈍根。名信解。若利根。名見至。前隨信行。今名信解。謂由信故。勝解相顯。前隨法行。今名見至。謂由向見。得至果見。此二聖者。信慧互增。故有信解見至名別。
  【□註】有是先種性。有後練根得(六種羅漢。有先世種性定者。有後來修練根性轉劣成勝者。如本是退法。練成思法。乃至不動。或思練成護。乃至進練成不動。唯初退法。是先動性。無練根者。又練根通資加修三位。唯除見道。以時速。不能轉根故)。
  【■記】此釋先有後得二義。文中初二句標示先後二種。如本是下。釋練根。唯初下。釋先有。又練根下。明練根所通之位。唯除下。明練根不通之位。以見道第十六一剎那心速。不能轉劣成勝故也。然論文解頌有異。以論釋云。退法種性。必是先有思法等五。亦有後得。謂有先來是思法性。有退法性。後練根成思。乃至不動。隨文當說。茲有具記。又云。退法種性。非定退也。乃至堪達。非必能達。但約容有建立此名。故六阿羅漢。通三界皆有。若執退者。必定應退。乃至堪達。必能達者。彼執欲界具足有六。色無色界中。唯安住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