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道理。相對比並。豈是外人之所聞見。故緣念處觀。破韋陀外道也。俱舍亦有三種羅漢。各論三念處者。即論明四念住體中云。此四念住。體各有三。自性相雜。所緣別故。自性念住。以慧為體。此慧有三種。謂聞思修等所成。即此亦名三種念住。相雜念住。以慧所餘俱有為體。所緣念住。以慧所緣諸法為體。寧知自性。是慧非餘。經說於身住循身觀。名身念住。餘三亦然。諸循觀名唯自慧。非慧。無有循觀用故。何緣於慧立念住名。毗婆沙師說。此品念增故。是念力持。慧得轉義。如斧破木由楔力持。理實應言。慧令念住。是故於慧。立念住名。隨慧所觀。能明記故。由此無滅。作如是言。若有能於身住循身觀。緣身念得住。乃至廣說。世尊亦說。若有於身住循身觀者。念便住不謬。然有經言。此四念住。由何故集。由何故滅。食觸名色作意集故。如次令身受心法集。食觸名色作意滅故。如次令身受心法滅。應知彼說所緣念住。以念於彼得安住故。又念住別名隨所緣緣。自他共相續異故。一一念住。各有三種。
【■備】華藏說四念住。即身受心法四念處。於一念中。又具三種。謂自性相雜所緣。何以為自性念住。如觀身不淨。以觀不淨之慧數為體。內又分三。謂聞思修慧也。何以為相雜念住。如觀身不淨。是本慧。其受心法等。即其所餘。今觀受心法等。是謂所餘俱有為體也。何以為所緣念住。即指所緣之身受心法為體。食觸名色。推說諸法也。何以念住別名隨所緣緣。自緣。他緣。自他共相續之不同也。
【□註】慧俱略如上。
【■記】此指如上略釋慧俱得名。即所謂約觀立號也。
【□註】無疑者三藏教法。四韋陀典。天文地理。一切通達。故曰無疑。
【■記】此釋無疑名義也。三藏教法。即小乘經律論。言四韋陀典者。一。阿毗陀。此云方命。謂養生繕性。二。殊夜陀。諸祭祀祈禱。三。婆夜摩陀。謂禮經占卜。軍陣兵法。四。阿達婆陀。謂異能技數。禁呪醫方。摩登伽經載。初人。名梵天造一韋陀。次人名白淨。變一為四。謂讀誦。祭祀。歌咏。禳災也。廣而言之。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乃至一切五通仙。所有經書呪術。智慧技能。自然通達。所謂六鴦伽呪術。知日月五星經。原夢經。地動。鬼語。鳥語。獸語。四足獸鬼著人語。國王占相豐儉。日月五星。鬥相醫藥。章算數卜。歌舞妓樂。如是等工巧技術諸經。盡知明達。故得名為無疑也。
【□註】四教義二云。問。不應別說無疑。九種羅漢。無此名目。答。此出智度論明。欲結集法藏。集千羅漢。皆得共解脫。無疑解脫也。(文)既是大論開出。在佛世時俱人所攝。佛世且明自行入道。是故諸文只云慧俱。
【■記】此明無疑之名有祖。故得別說成三種也。
(六種九種。皆無此名。若集論明六種中有無疑法者。與不動法名異義一。非今無疑)。
【■記】此揀集論無疑也。集論謂利根不動。於法無疑。妙玄謂本住不動。不為煩惱所退動故。名雖異而義一也。
【□註】釋籤五(十九)云。得滅盡定。但名俱解脫人。以未修緣念處。終非無疑解脫也。(文)故知無疑。乃俱人中勝者耳。小大言之。慧俱並小。無疑乃名大阿羅漢。妙樂一(三十一)引中阿含。舍利弗問。五百比丘。幾三明。幾俱解脫。幾慧解脫。佛言。九十人三明。九十三俱解脫。餘但慧解脫。荊溪云。三明者。即無疑解脫。(文)須知三明。是俱人得。取其勝者。復云無疑也。
【■記】此證無疑。即三明中之勝人也。
【□註】後明六種。附揀七種。及列九種。然後約六種明果性退否。
【■記】第一退下析玄云者。文雖失詳。準意乃釋退之所以得名也。籤云等者。釋所退法。婆沙云。經說尊者瞿醯迦。是時解脫阿羅漢。六返退失。第七返還得時解脫身作證。以刀自害而死。問。彼尊者瞿醯迦為是退性。為是憶性。若是退性者。何故以刀自害。若是憶性者。何故六返退耶。答。是退法性。以厭患退故。用刀自害。若不退以是自害者。是憶法性也。又新譯問。彼為是退。為刀思耶。若是退法。何緣自害。若是思法。何故退耶。答。若退法彼厭故。以刀自害。又彼是退法。練成思法。仍恐退故。以刀自害。故知以刀自害。通二種也。思法下。婆沙亦云者。明六種羅漢中第二憶法。釋云。心生厭憶。持刀欲自害也。成論稱死法者。釋云。此死相者。根有小勝。深厭諸有。是人不得三昧。故無漏智慧。難得現前。設得善失。故求死也。論稱死相此謂死法也。舊婆沙云憶法者。即北涼時所譯之名也。舊俱舍名自害法者。即陳譯俱舍。釋論明六種羅漢。其第二種稱自害法也。集論名念法者。考唐譯論六。亦稱思法。不名念法。或舊有譯稱念法者。未可知也。然諸文名雖不同。其義一也。護法下。舊俱舍稱守護法者。陳本俱舍釋論六種中第三名守護法也。住法下。舊俱舍稱者。陳本六種中第四名住不動法也。顯揚云者。即第三卷中。明無學果中。第四種稱住不動。謂成就如是善根。雖不思自害。及行放逸。然皆不退。不能練根。不能發起勝品功德。是則非今六種中最後之不動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