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沙。無此名目。讀者幸勿以辭害意也。
【■備】加行次斷。斷惑損生。勝於任斷。似不應反生上界。受長時苦。當以根性不同。有現般上流之異。仰信而已。至止觀引婆沙判超次文。輔行釋中有天家家。先於人中得見道已。若超若次。進斷三四等。此似指論家家之次斷。非任斷比。辨訛亦曰。註師以此中次斷為任斷。然此中次斷。玉崗師亦作加行次斷釋。唯前任斷圖中。所引對超論次句。作任斷釋讀下。若任斷人結句。玉師業經料簡。
【□註】問。次斷五品名二向。超斷五品名家家。又斯陀含與一往來。阿那含向與一種子。其義無別。何分超次。答。由命終不命終。經生不經生。異也。蓋次斷五品。名二四者。此人既不命終。向二果也。超斷五品名家家者。此既命終。雖斷五品。功齊四品以論家家。下二例說。故三緣具足。得受一間。正取命終一生間隔。三緣不具。不受一間之名。但名阿那含向。正取不經生者。向三果也。
【■記】此料揀超斷次斷兩名有異。蓋下。別釋超次五品異之所以。下二例說者。謂次斷六品名斯陀含果者。此人斷五必六。大品惑盡力亦盡。住二果也。超斷六品一往來者。此人雖超六品命終。猶須一番往來。據此立名也。又次斷七八品名阿那含向者。此人既不命終向三果也。超斷八品名一種子者。此既命終。雖斷八品。猶有一生間隔。名一種子也。上文引俱舍頌曰。斷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間。此則第三向。而原註中既以命終不命終分釋。故此結示之也。
【■補】此中次斷。皆約功立號。超斷。似約過立名。但在功過邊著眼。其義自分。問。且如斯陀含。與一往來。但唐梵不同。何分功過。答。名果名向。悉是從功立號。但言一往來。即約生死過邊立名。餘亦例爾。
【□註】然教門方便。論家家者。為令聖者。畏經生故。速得證果。若任斷人。既經生損惑。故不說也。
【■記】此釋論家家之所以。或謂。佛祖教門。施設種種方便論家家義。所以者何。故此釋云。為令超次聖人。怖畏生死。速取寂滅道果故也。任斷既不起加行。任運經于七生。故不論家家也。
△三不還果。
三阿那含。此云不來。此位斷欲殘思盡。進斷上八地思。
【□註】此果斷欲界下三品思盡。進斷上八地思。取證四果。而般涅槃(此云滅度)。
【■記】此明儀文不來之義。如金剛疏云。是人欲界中死。生色無色界。於彼漏盡。不復來生。大論名阿那伽彌。阿那。名不。伽彌。名來。四教義翻為不還。又經言。阿那含者。非數數來。又不還來二十五有。名阿那含也。若更受身。名那含。不受身者。名阿那含。有去來者。名曰那含。無去來者。名阿那含。今以斷惑釋立名者。蓋欲惑乃潤生之因。既無其因。亦無其果。故不還來欲界受生。名不來也。此三果人。已斷盡欲惑。更斷上二界惑。意在現生取證四果而般涅槃。何期不遂本意。即於勝進時命終。則論般那含也。
【□註】就此釋般那含。此名從略。乃是般涅槃之阿那含也。舊對家家。稱為般般。義無所準。
【■補】般者。取也。以進斷上惑。般取涅槃。故言般涅槃。但思惑未盡。仍屬勝進。故名阿那含。是知此般涅槃之阿那含。乃約功能立名也。若約行名勝進阿那含。約位。名阿羅漢向。雖有如此不同。只是那含斷惑之位也。舊對下。斥舊。蓋舊師謂二果向。既斷三四品。仍有三二處受生。可稱家家。今那含斷上界惑。既有六種九種。亦可對家家稱般般。然家家義。乃憑經論。今般般義。經論無憑。故言義無所準。
【□註】又此且論有餘涅槃。俱舍論云。般涅槃者。謂有餘依。有餘師說。亦無餘依。此不應理。彼應捨壽。無自在故。
【■補】若是無餘依者。即應自在捨壽入滅。今既果縛猶存。須待報盡。方入涅槃。故無自在。顯宗論云。彼捨壽中。無自在故。羅漢見思子縛已斷。報身猶存。為有餘。灰身滅智。為無餘。今仍有非想最後一品。故且一往論有餘。若再往。即有餘亦不許也。彼應捨壽。俱舍作彼於有餘依。即是有漏所依。八種依中名最後邊依。謂其最後身依有餘涅槃而住也。八種依。見法數。
【■備】辨訛曰。有餘涅槃的指無學。妙句解便有涅槃音。謂陳如初得見諦。即斷見惑。分證滅諦。亦是分得有餘涅槃等。此是今家順經意。非論意。
【□註】止觀六(五)云。次斷初禪初品。至非想第八。品凡七十一品。悉名阿羅漢向。六種那含。位在其中。
【■記】此引止觀明六種那含。在四向攝也。如釋論云。那含有十一種。五種正是阿那含。六種阿羅漢向攝。即今六種也。
【■補】任斷根性。而止觀名次斷者。如俱舍云。若在聖位。經欲界生。必不往生色無色界。由彼證得不還果已。定於現身般涅槃故。可見須陀洹人。至第七生。仍須先證三果。方證四果。故亦得論次斷也。又三果前。超次對辨。三果後一切合論。故得論六種那含。若任斷人。既是現般。不得復論六種。
(此是任斷根性)。
【■補】此中次斷。與前所引次斷五品。名斯陀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