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輔行云但觀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任運攝得權實所觀。
十方諸佛法界有情性體無殊一切咸遍。
前明心性遍彼生佛今例生佛之性互遍亦然金錍云以無始來心體本遍故佛體遍由生性遍是則諸佛無異心故復其性而已矣。
誰云內外色心己他。
以理遣情。
此則用向色心不二門成。
用向總別二境成今內外二境。
三修性不二門者性德只是界如一念。
百界千如同居一念理具常樂我淨故名性德。
此內界如三法具足。
界如即空性般若界如即假性解脫界如即中性法身此即前門內觀之境故云此內下文云理性三德三諦三千蓋指其義。
性雖本爾藉智起修。
至理玄微非智莫顯故依理起智以智導行二修若立一性乃彰他本云藉知曰修釋者云知訓照也如妙樂記釋知法常無性云知者照也今觀智者並荊谿之意並不以知字為修故文句釋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云聞知即聞思二慧也記云既有二慧必入修慧但以知釋修未可全當明文若此豈今著述特反其言乎雖憑訓照之文全皆非修之義親疎可驗何苦諍鋒彼又云若言藉智起修即成行三是修智三非修也今恐斯難非理智起即修誰此分隔。
由修照性由性發修。
以智照於境則一性而三性以境發於智則修二而各三。
在性則全修成性起修則全性成修。
二修在性則般若解脫全成法身一性一性起修則法身全成般若解脫。
性無所移修常宛爾。
性雖起修其體不動修雖即性其用彌彰。
修又二種順修逆修。
此門攝智行二妙彼之修相不出二種智妙中有二十智始從世智洎乎別教佛智皆逆修也圓教五品至於妙覺則順修也行妙中約四教明行前三是逆修唯圓為順問別教佛智何名為逆耶答此約教道悉是權施故。
順謂了性為行。
五品已上即三障之事了三德之性而為行也。
逆謂背性成迷。
世智著有二乘取空菩薩以二邊為因別佛以但中為果皆背性也。
迷了二心心雖不二。
心體即理故二而不二。
逆順二性性事但殊。
性變成事故不二而二。
可由事不移心則令迷修成了。
責於以理混事。
故須一期迷了照性成修。
一期猶一往也故須一往且分迷了變迷修而順了修也他本作一其字誤縱為巧釋終非文意。
見性修心二修俱泯。
初住見性真修體融復何分於迷了之異乎故文句記云若至初住修性一合無復分張今言俱泯由合性故也。
又曉順修對性有離有合離謂修性各三合謂修二性一。
玄義明智行二妙與前境妙一而論三三而論一記曰一謂涅槃三謂三德境是法身智是般若行是解脫當知祇一涅槃而論此三又境即理三智即名字三行即觀行相似三也當知九只是三三只是一一尚無一豈有九三。
修二各三共發性三。
此釋離義也即以修六為能發性三為所發性三既為三障所覆故須修六顯發三德德障雖一發覆且殊不分而分修九之義於茲立矣。
是則修雖具九。
覆唯在性發乃由修以所從能故云具九。
九祇是三。
性中智脫全成二修修中法身即是一性義雖具九體祇是三。
為對性明修故合修為二。
此釋合義也離既各三合何一二良修中法身其性無作故合修三但名智行亦應例云為對修明性故合性為一以性中智脫非修勿功故合性三但名理境。
二與一性如水為波。
一性起修。
二亦無二亦如波水。
二修即性。
應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
陰入界共即法身貪恚癡性即般若業行繫縛即解脫。
修從性成成三法爾。
性三如水具火性氷具水體修三如火生於木冰融於水。
達無修性唯一妙乘。
對性辨修皆是權巧苟契神於不二何修性之有乎如是乃能受賜大車悟入中道矣。
無所分別。
中道亦亡。
法界洞朗。
三諦俱照也。
此由內外不二門成。
因觀內外故有智行。
四因果不二門者眾生心因既具三軌。
玄義明性德三軌云凡心一念具十法界一一界悉有三道性相體即是三軌性相體。
此因成果名三涅槃。
文句明位中若研性德三法入於十信名如是力如是作若入四十一地名如是因如是緣若至佛地名如是果如是報初三名本後三名末初後同是三德名究竟等問性中三軌但是性相體三修中因果唯有力作等七然則十如是法修性互闕耶答性具力作等只是全修在性修中性相體只是發彼性三理事相收十如無減言三涅槃者即三德異名也大經云三德具足名大涅槃故知性圓方便皆具常樂我淨。
因果無殊始終理一。
因果俱三始終不二。
若爾因德已具何不住因。
據理難事。
但由迷因各自謂實。
記云方便諸乘皆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