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的。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不念佛時。只說念不切。不知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這一聲佛。果然敵得這愛麼。果然斷得這愛麼。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纔發。心甚生疎。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方纔了得。晚之晚矣。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即到雲棲山中。書一偈示眾云。
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須要識生死心。癡愛便是生死根。不拔其根難解脫。癡愛即是念佛心。即將念佛斷癡愛。癡愛若能念念斷。心心彌陀全身現。即此便是真精進。不可一念暫忘却。淨土就在淨心中。不得向外別尋覓。
示西印淨公等。有云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悟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耳。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參禪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所以然者。參禪要離想。念佛專在想。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博換之法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若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若當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捄頭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牽纏遮障。如此下苦功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是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佛祖修行之要。唯有禪淨二門。兼以萬行莊嚴。是為正修行路。比來學人。參禪者。多被邪師過謬。引入邪見稠林。墮我慢魔增外道種。是大可憂。況十無一人得解脫處。似此不唯自誤。抑且誤人。可不懼哉。是故。老人極力主張淨土真修。最為要妙。然念佛雖易。世人不知。都輕視為尋常。殊不知為真實出生死之要路。但不知念佛時。須先將自己胸中。一切煩惱妄想。貪嗔癡愛。種種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提一句彌陀過日。能如此用心。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死生淨土之時節也。
壽昌無明慧經禪師(嗣廩山忠禪師)
師。諱慧經。號無明。撫州崇仁裴氏子。母初產難。祖父誦金剛經。遂得娩。因名慧經。頴異不羣。形儀蒼古。若逸鶴凌空。天性澹然。無所嗜好。九歲入鄉校。便問浩然之氣。師異之。居恒無意於人間世者。年十七遂棄筆硯。慨然有向道志。偶入居士舍。見案頭金剛經。閱輒終卷。如獲故物。士奇之。由此斷葷酒。決出世志。時蘊空禪師。說法廩山。遂往依之。執勞三載。不違師訓。甞疑金剛經四句偈。一日見傳大師頌曰。若論四句偈。應當不離身。師不覺灑然。有徧界放光明之句。偶閱大藏一覽。至宗眼品。始知有教外別傳之旨。至於五宗差別。竊又疑之。迷悶八箇月。愚愚若魯。人以患癡。久之有省。於是。切有參究志。遂辭廩山。至峨峰深處。誅茅以居。誓不發明大事。決不出此山。三年人無知者。因閱傳燈。有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師於是。疑情頓發。至忘寢食。一日。因搬石堅不能動。極力一推。豁然大悟。衝口說偈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歸呈廩山。山為印證。後住壽昌。親自開田。日供三百眾。暮歸即說法要。末後預知時。乃誡曰。古人護惜常住。猶如命根。老僧不惜身命。為安常住。吾自此不復砌石矣。手書遍辭遠近道侶。勉以叩己真參。遂端坐而化。憨山謂。師峻節孤風。誠足以起末俗。至其精進忍力。當求之於古人。雖影不出山。而聲光遠及。果言不謬也。師示曰。學佛道者。第一不得住學地。要行到佛祖田地始得。故善財參一百餘城。但言我先發菩提心。云何教我學菩薩道。如云無有一法可得。名菩提心。從上諸祖所得。豈有少法可得也。故僧問九峰虔曰。祖祖相傳。復傳何事。峰曰。釋迦慳。迦葉富。僧問。如何是釋迦慳。峰曰。無物與人。僧曰。如何是迦葉富。峰曰。國內孟甞君。僧曰。畢竟傳底事作麼。峰曰。百歲老人分夜燈。你仔細看。是有學是無學。雖然如是。直是行到。方知有此事。但行不學。十有九到。但學不行。十無一到。學行兩全。十修十到。故釋迦六年苦行。達磨九年面壁。馬祖二十年不開口。趙州八十歲猶行脚。古今得此旨者。筆言難盡。一箇個都是實行上。做一時打破漆桶。自然頭頭上合。物物上明。古今用不盡底。到手了也。要用時。果如貧婆[打-丁+婪]草。隨手拈來。不行但學。縱在三藏腹中穿下過。千七百則透將來。及乎定業到時。未免一場熱閙。想無別念。只是啊[口*耶]。然定業者何。即是無始熟用之境也。雖知此咎。盡力掃除。愈加紛雜。行力不久。雖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