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
決定流轉。名邪定聚。隨緣不定。名不定聚。決定不退。名正定聚。淨土無前二。故住正定也。蓋是乘願力。居純正土也。
【科】疑曰。汎論不退之位。要說萬劫修功。如何念佛一生。下至臨終十念。並蒙彌陀接引。生彼得不退。
十信。經一萬劫方入三賢。今即一生等行。順次獲得。疑也宜哉。
【科】論功行有差別。若為符契。
符契。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兩不相差也。
【科】通曰。不退正定。名異義同。修行之人。凡有兩種。一居穢土。二處淨方。穢土修因。要資萬劫。淨方起行。自有多途。
淨土論註曰。正定。即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今此言之者。論定聚義。經論說殊。人師解區。故預判之。使無相濫也。九品證異。故有多途。或有被弘誓鎧。居下位。或有速疾證不退。住補處之位。亦成多途也。雖同居不退。而證有淺深。故作此釋。
【科】今明不退。有其四種。
諸經論中。明不退義。未必一准。以其名異。數別位殊。勿迷其途矣。
【科】十住毗婆娑論云。一位不退。即修因萬劫。意言。唯識觀成。不復退墮惡律儀行。流轉生死。二者行不退。已得初地。真唯識觀。捨二乘心。於利他行得不退也。三者。念不退。入八地以。去。真得任運無功用智於定散中。得自在故。無念退也。
十住論。普考未得此文。意言者。相似義也。言第六分別觀慧。取相似之境也。惡律儀行者。旃陀羅及畜猪羊等。畋獵漁捕之類是也。准瑜伽等。一期活命意樂。起殺等等。成不律儀也。廣如諸文。三賢菩薩。伏滅二取。令彼不起了二取空。得相似智。常生貴家。及善趣中。不墮惡行。及不善趣。前文所謂。皆比知二無我。不隨生死凡流。亦斯謂矣。始入初地。實證真如境智平等。離二取相謂之真唯識觀成也。於初地中。斷異生性障。永不轉變為邪見等。能相續不起異類見。及異類業。豈起小心。此中一行之中。修一切行。故不廢利他。第八地中。斷無相中作加行障。故任運道空中能起有之勝行於定散中。方得自在矣。
【科】四處不退者。雖無文證。約理以成。何者。如婆娑論說。退根羅漢。欲界人中得果。遇五緣退具。恐失聖果。起修道惑。謂遠行多病。樂誦經典。樂和諍訟。樂營僧事。若天中得果。不逢退具。即得不退。入般無餘。行者亦爾。前三不退。未得人中。若在娑婆流浪生死。是其常處。由此染界。遇五退緣。一者短命多病。二者大惡緣伴。爼壞淨心。三者外道雜善。亂真正行。四者六塵境界。嬈動淨心。五者不常見佛。竭逢聖化。若常住此。遭五退緣。但生淨土。逢五勝事。一者長命無病。二者勝侶提擕。三者純正無邪。四者唯淨無染。五者恒事聖尊。由此五緣。故得不退。
婆娑論第七卷。說六種羅漢。前五皆退。後一無退廣如彼論。及俱舍對法等說。五退具等。光記引大毗婆娑論。第六十卷。文與今同。考論未得全文。蓋取意而已。見所斷惑。迷諦理起。修所斷惑。迷麤事生。迷理已斷。迷事未盡。故麤事境。失念惑生。是故生修道惑。所謂五事。皆令心倦。實為退緣也。短命多病等。鸞師同述。天台亦言。原出於十住論中。大槩雖同。各有少異。惡緣伴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等。即其事也。其相似善。亂真正行。謂之雜善。淺行之人。苟不甄別。深成障道。當遠離焉。五勝事者。天台亦言。通贊同舉。並與今少異。又今師觀經疏。舉七種勝事。其中五種。便解今文。謂壽命無量。而得金剛那羅延身。是一勝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補處菩薩。常為法友。是二勝也。常修梵行。無不善事不聞惡聲。不見惡人。無邪法而可亂正行是三勝也。無女人故。無欲愛心。見聞觸者。令心不染。是四勝也。常見諸佛。即補處故。恭敬供養。是五勝也。
【科】據其行位。未可輙齊。地勝緣強。更無退具也。譬如惡人。常行不善。遇逢勝友。哀憫提獎。絕惡交友。恒隨長伴。至于一代無起過緣也。
【科】第九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科】疑曰。淨土往生。要須大善。具行諸業。方可往生。但空念佛。如何生彼。
六度四攝等。名為諸業也。
【科】通曰。夫論善根多少。只約念佛。以明過去無宿善緣今生不聞佛號。但今得聞淨土。專心念佛。即是過去善因。想念西方。方能決至。此為大善根也。雖聞彌陀淨土。發意願生。進退未恒。心不決定。判為少善。不生淨土也。
大本曰。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踊躍大歡喜。當知今生至心。過去有因也。廣說宿善。出在賢護觀佛。稱讚平等覺等諸文也。按立多少名目。諸師異解。未必一准也。
【科】又疑曰。據其念佛。只念佛名。設使心專。未為大善。縱稱佛號。那得往生。
【科】答曰。今明念佛。此辨總修。良為群機受益不等。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眾德。故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