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父母自有感悟之日。決不得爭箇你非我是。做逆天背倫之人。
菩薩曰。諸弟子當知。十方諸佛是眾生心。十方眾生是諸佛心。是故憶佛念佛。則十方諸佛現汝心內。然亦非諸佛之入於爾心。亦非汝心出於諸佛。皆是覺妙本明不可思議。
菩薩曰。心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真心。心行處有。是眾生生死業心。其間不容絲髮。若汝等能綿密加工。使此心無些子空隙。方得幾分相應。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謂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處。切宜慎之。又工夫雖加。若未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處。猶未是探成一片。切莫見些影響。便即歇手。是為半塗之廢。必至棄其前功。毫無所益。此又學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轉入轉深。斷非小小知見之所能盡。應盡形修習。造極為則。切莫作容易想。
菩薩曰。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勢力之所成。非由他致。今爾等念佛。晝夜不能如一。亂想猶復問真。皆是用心不得力處。
顧定成求教。菩薩曰。汝來此菴。欲依淨業。可知道云何得生極樂。答曰。念佛往生。菩薩曰。汝知云何念佛。即得往生。曰。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菩薩曰。如何是一心不亂。定成不能對。菩薩曰。吾知汝第能言之。未必能如法行之也。汝諦聽我語。善男子。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虗妄流轉生死。汝今當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住內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諸佛如來。清淨微妙真實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別。如是念者。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為執持名號。方得名為一心不亂。淨業功成。直趨上品。定成再拜曰。濁世凡夫。心智淺劣。未能深達至理。更求詳示。菩薩曰。汝今當發大願。願生極樂。然後至誠懇惻。稱於阿彌陀佛。必使聲緣於心。心緣於聲。聲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則入正憶念三昧。更欲上進。當廣參知識。博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諦。汝今當具深信。慎毋學彼庸流。聞而不受。更莫學彼半真半假。半疑半信之徒。名雖受而無誠心奉行也。
菩薩謂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兒孫。時常抱持。恐有不淨。菩薩曰。汝謂不淨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則獲罪無量。莫計淨與不淨。只管念去可也。
陳永壽問結局。菩薩示偈曰。
節慾戒嗔 是保身法 收斂安靜 是作家法 隨力婚嫁 是省事法 行善念佛 是出世法 守此四法 結局通達
顧善記問終身及行善之方。菩薩曰。汝若存正心。行正事。得箇正終身。你若存邪心。行邪事。還你箇邪終身。至於善之一字。隨時隨地可行。大事小事皆是。又兼戒殺放生。隨力捨貧施苦。持念阿彌陀佛。回向極樂。日日不間。如是三年不改。方許你好心行善四字。
菩薩示無朽曰。大抵修淨業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經。一爐一卓。一牀一椅。不得放一多餘物件。庭中亦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掛。萬慮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蓋汝生時撇得乾淨。拋得乾淨。念頭上不存一些子根節。大限到來。洒洒落落。不作兒女子顧戀身家子孫之態。豈不是大丈夫舉動。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別無沾滯。正為此一大關目也。至於修淨之法。不出專勤二字。專則不別為一事。勤則不虗棄一時。汝今晨起。即誦彌陀經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文。以此文言簡而意備也。此為一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寧。日止四時。稍寧。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合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聲。更於回向時禮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時。此為每日常課。餘工不必計數。或默或聲。但攝心諦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若餘年未盡。猶得以其所證。為四眾向導。報佛深恩。汝若於我所說。一一遵依。方不負覺明菩薩示汝正道。令汝出家。方不負三昧和尚為汝剃度。授汝大戒。此非小小因緣。汝莫自生輕慢。慎之。慎之。
菩薩示常攝曰。汝向持大悲神呪。祈觀音冥加。速得入道甚好。但不得一向延緩使志事不立要須并日而作。兼程而進。自今當刻定期限。約准數時。杜絕人事。安止一室。每呪百卷作一時。兼禮四明所立懺法一卷。懺諸業障。助發勝功。為一時。晝夜分為六時。以五時持呪。一時禮懺。餘時安坐修禪。深入不思議慧。何言乎不思議慧。了知心外無法。法法無名。直下纖塵不立。一念圓融。不可以思思。不可以議議。故名不思議慧。依此妙慧則心攝於微。攝無攝相。所謂攝無所攝而不碍於攝。名善攝心也。由心攝故。無事不辦。總而言之。無時無在而不心心流入。為持呪攝心之本。自然夙障冰消。定心朗現或得三昧開發。契本妙心。庶無虗縻歲月。可以刻期進道。不然。今日明朝。來年後月。若作不作。欲前不前。保汝百年後。仍自目前行止。斷不能移易寸步也。慎之。勉之。
菩薩又示常攝曰。只強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