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除微細之法執。悟無諍之真源。覲淨土於現前。證菩提於當念。圓無邊之三昧。示無量之神通。具種種之行門。興重重之法化。情與無情。咸臻安養。虗空有盡。我願無盡。

募緣疏

    霽雲圓明
  夫今生受享。賴過去之善根。將來福基。藉見在之下種。然此則通計三生。猶屬迃遠。至於一念之善。景星慶雲。一念之惡。黑風羅剎。是現前因果。如影隨形。毫髮無爽。敢不兢懼乎。噫眾生之所以輪轉六趣。良由人我障深。慳貪業重。我佛垂憫。特示檀波羅門。使之永除業根。即超淨域。如執左契。豈不殊勝哉。然施有二種。無住而施。則施雖少。獲福大。有相而施。則施雖多。感報劣。譬如田有良瘠。下種雖同。收穫大異矣。且春種一粒。秋收萬顆。栽植絲髮。其茂十圍。更何疑於因小果大。今或有人不下種。而望秋實。一何愚哉。雪岳道人幻空。已悟世相之如幻。現證性地之等空。荷擔大法。不惜身命。嚴淨毗尼。凜如霜雪。福慧雙修。自他兼利。今於古靈山普光寺。與四方同志。結社念佛。以萬日為期。決定西邁。值此末法希有勝會。普告善信。庸助供佛飯僧之資者。欲與諸君子。以無住心。下種福田。共結他日同躋樂邦。咸證法忍之緣。至禱。

戒懺疏

    本如性空
  竊惟戒者一切師也。如造宮室。先固基址。能攝一心。具足萬善。建千聖而為佛母。治眾病而為藥王。爰思自度。復念迷流。甫決志以奉持。誓剋期而證修。無奈塵緣纏深。又復宿習偏強。臨事觸境。每犯律儀。雖或猛厲警訶。亦更紆回自弛。悠悠歲月。罪與業而俱增。罔罔襟期。志與形而並邁。奚但出離之無路。恐負利他之弘願。克己省躬。慚懼實深。是與同社諸益。虔秉丹衷。洗心滌慮。發露懺悔。乃自庚午之春二月為始。第以漸修之意。各隨根堪。分受五戒。或持十齋。每至月終。以行勤怠。各自恣陳。勉勵懲新。逆順境上。誓不負約。抑願從茲以往。信根永固。業障頓除。大小毗尼。一念圓就。為燈燭於昏衢。作舟航於苦海。普令一切見聞者。盡覺戒性入佛地。
  以此奉祝  聖壽萬年  八域寧謐  庶物咸亨  無量慈力  徧滿法界  普接有緣  悉發菩提  業障消除  妙明開悟  眾戒具足  萬善圓成  福智二嚴  寂光上品  隨求即得  如願必就  報四重恩  濟三塗苦  十方讚歎  一切回回  情與無情  同往安養  蒙佛授記  即證無生  回入娑婆  廣度九有

清珠集跋

  古德云。清珠下於濁水。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心不得不佛。此喻念佛之念與佛無間也。西天有寶曰清珠。此珠投於濁水入一寸。則一寸之濁水便清。自寸而尺。以至于底。隨處澄湛。盖清珠喻念佛之淨念。濁水喻散亂之業識。當業識散亂之際。能念一聲佛。即散亂遠離。隨念寂靜。且移念入第二聲。如清珠之入水二寸也。自最初一念。乃至百千萬念。念念清淨。念念純真。如經所云淨念相繼也。然要知此一聲佛。非但今生不能念。溯向多劫。未曾一心正念。故滾到于今。不能純熟。方勉強念。得兩三聲。疑心頓起。雜慮橫生。以若所為。求佛相感。何異吹網而欲滿也。噫發願未深。操志無定。雖曰念佛。其實念與佛不相應也。若能信心純至。生死念切。萬緣外息。百慮內寂。舉起一聲佛號。直下更無異見。久久念到。念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念。身心一致。能所兩忘。可謂證修神術。到家捷徑也。幻空老人。抄錄淨土要語一百二十則。以示淨社法侶。庸為社約。余曾叩籌室。親承緒餘。竊取天目中峰和尚語。以廣師清珠名集之意。云爾。



    門人六然居士 淨信 薰沐謹跋
  夫法界珍寶。多般名稱。而奚獨以清珠。名此集也。此一卷書。雖因紙墨。而不拘文字。寔由乎人人鼻孔撩天。箇箇脚跟點地之處。則其為範也。至大至廣。其為模也。至巧至密。開眼者一觸。如得鬢中之珠。有耳者纔聞。似探衣裏之珠。所以者何。三十七處引證。無非先覺二利圓成之寶鑑。真是後覺三十七助道品之瓔珞也。百二十則分科。無非行者三教通方之正路。實是法身一十二修多羅之真金也。全部雖無分類。宛有警策啟信等十門。智行體用。互相隱現。寂照不二。理事無碍。盡是萬行。十十無盡。重重交暎之梵網摩尼也。吁以余觀乎述者之意。特以清珠題此者。豈不是耶。竊惟是珠不可以方圓長短之形。青黃赤白之色。比觀亦不可以利口之辯。分別之識擬論。宜乎此珠強名以清也。處染常淨。淪變靡殊。在六凡而恒照。屆四聖而常寂。茲豈非幻空道人無碍珠。葆光居士淨願珠。虗舟上人普光珠。三有含靈。如意珠哉。性湛法侶袖示請一語。余辭拙。不獲深感普益三根之願。而為之跋。
  是歲之夏佛國翁三沙書于古靈山普光寺之妙意齋菩提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