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施送一切藏經善書。及於三寶門中。一切護持。修建。供養。莊嚴之事。乃至為人講說。隨緣勸誡等。利生。如賑濟飢寒。放生薦亡。(若追薦五服親屬。及宗族戚友等。應記重倫紀條下)及一切利人利物之事。乃至隨手方便。隨口勸讚等。皆不論其事之大小。及其已竟未竟。已成未成。但本日曾費心力即記之。此兩條皆陰德。不可宣露。故亦但記數。不著何項。
三助行回向門者。以餘宗一切善法。回向此信願根本也。三藏經典。皆可回向。今專取世所信樂。而又合於淨土願門者列之。行願品。普賢願王。導歸極樂。藥師經。仗彼佛本願。送往西方。普門勢至二經。顯菩薩願力攝受行人。大悲準提兩呪。令行人滿願。往詣淨土。而穢跡為本師大願化身金剛。護持正法。摧滅一切邪魔穢惡。悉變清淨。於末法時。在家菩薩道場。尤切要焉。
此門各條。先經呪。後禮拜。與正行門不同者。緣既為助行。行者自以餘力及之。無分緩急。餘如儒門格言。善書。醫方。算術。道家道德經。感應篇。及至斗懺。雷經。文帝。武帝。純陽。紫陽勸善諸文。凡平實切近。有裨世法。不謗佛法者。苟所素習。不忍捨棄。但以念佛為本。勿論深淺雅俗。皆可回向。惟除修煉精氣。遣召鬼神。一切丹經。符籙等術。即確有真傳心得。亦必割愛。方是正知正見。深入淨宗。
四戒行培護門者。梵網經云。戒為諸佛本原。菩薩種子。此專指聖道門而言也。淨土門。則以信願為根本。故大本經言。雖不能大精進。持禁戒。要當作善。蓋根本既立。還以五戒十善培養之。防護之。使日生日長。有進無退也。
諸惡悉從邪見起。故淨土諸經。皆但言臨終感佛來迎。不許現生空談妙悟。行者若稍存元妙見解。及希望奇感捷應之心。即是違背教理。生大邪見。障往生路。故應首戒。
諸戒勿論已受未受。曾犯不犯。行者既依上來三門。求生極樂。則佛前求懺後。但自謹飭將來。不可空悔已往。自生疑障。且在家五戒本寬。但制粗述。惟殺戒必應嚴細。雖蠅蚊蟣蝨等微命。亦不得殺。當知物我一體。斷無令物慘死。而自得樂生之理。故與邪見戒並重。特列專條。逐日檢點。餘四戒寬嚴粗細。或具或不具。量力自勉可也。
持齋不必論功德。現獲三種利益。一斷殺緣。二免穢濁。三省費用。然在家必不能終身長齋。佛制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及物自死。鳥獸殘等。為五淨肉可食。又正五九月。為四天王巡察人間善惡。名三長齋月。見梵網經。誦此經者應持。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為龍樹菩薩六齋。修淨業者應持。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為金剛十齋。又為準提齋。持此二呪者應持。他如諸佛菩薩。蓮宗諸祖誕日。及天赦。天願。等日。均宜齋素。各隨心願。多多益善。
佛制已受戒者。當於望日晦日。誦梵網經。若不誦者。非菩薩。非佛種子。然十重戒。實人人所當力持。即當常誦。不嫌盜法。遺教經略說戒相。為本師臨入涅槃。最後教誨。無量悲心。言盡於此。知有佛法者。皆應持誦。無分道俗也 此門實各條並重。其先後次序。為欲方便勸誘中下根耳。
五方便憶持門者。如上世出世間。一切善法。行者既隨分酌取。日有常課。自入彌陀大願門矣。還當隨緣進止。方便安心。使常與不常。不離念佛。方可一無違礙。從容到家。如為宏法。利生等事。及重倫紀條下等事。以致間輟一時多時。一日多日。不能禮誦。乃至不能念佛。及應齋不齋。而僅持十念者。於為法方便條下記之。如為客中主伴。異見生嫌。恐他謗佛。而間輟僅持十念者。於護嫌方便條下記之。如為公私急務。賓朋往來。應接不暇。而間輟僅持十念者。於隨順方便條下記之。至於病困之中。顛沛之際。禮誦固所不能。念佛正當著力。設實身心危殆。不得自由。亦可僅持十念。於調伏方便條下記之。當知此四方便。正為萬不得已而心常憶持。故不為退惰。又當知記此一時隨緣之方便。正以勤策終身不變之有常。故不為退惰也。
淨課月單。每屆月終。彙集所記日課。隨條填入。先以一紙。佛前焚化發願。再填若干紙。分送同願。彼此互易以相攷校。並各於佛前代化發願。同生極樂。婦女則令家屬出名代送。不得自通。單末填明某某眷屬字樣。否則不收。
一寸時光。一寸命光。諸同學但日自檢點信願真切否。諸戒不犯否。淨課不退否。孝養無缺否。家門和順否。國課遵完否。如是自心自問。或生歡喜。或生慚愧。便是佛光加被。性地開明。不必頻相往來。向人討消息。尤不可集會禮誦。致多雜緣閒費。翻招疑謗。
淨侶難得。氣類難齊。苟非彼此熟識。勿相送單。至方外自有同參。雖或相識。亦勿攀引。單到不收。
送單專為互相警策。一切人事應酬。向無者不必因此而有。向薄者不必因此而厚。惟生死事大。如本人生日。或父母生日。子女彌月。則各為念佛。或念消灾延壽藥師佛。喪事則加經呪懺等。各隨心願。皆自於佛前回向發願。不得會集道場。亦不得到本家禮誦。
初次送單。各置一冊。記明各人十念佛號兩條各若干數。倘後單到數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