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稱  一箇  二心  二心  二修  二持  二宜  二善  二出  二行  二不生  二念  二勸  二警策  二力  二道  二種病  三心  三心  三福  三力  三輩  三方便  三疑  三不信心  三故  三專  三通  三慧  三較量  三不可  三策  三獨推  三道  三持  三勸  三關  三觀  三即  三囚  三待  四種念佛  四土  四料簡  四料簡  四種饒益  四意  四關  四當  四不退  四色蓮華  四念珠  四不得  四門  四教離念  四可  四行願  四字教詔  四修  四生  四如  四孝  四行  五敬  五不退  五念門  五惑  五不可思議  五少不得  五禪  五必  五不正  五義  六度  六度  六種念  六根  六信  六不得  六淨  六修  六藥  七種勝  七正念  七寶  七不妨  八法  八信念佛  八功德水  八用  八念  八易生  九品  九品  九祖  九祖  十心  十信心  十無礙  十勝  十勝  十勝  十勝  十勝利  十易  十易  十易  十種功德  十只此  十念  十疑  十不念  十難  十難信  十失  十種莊嚴  十願  十業  十二光  十二願  十二不思議  十二力  十二檢照心  十四守護心  十四相  十五念佛  十六彼此  十六觀  十六想  十八賢  十九念了義  十九益  二十正好  二十四樂  二十八真念  三十種益  三十自慶  四十八願  四十八願

  

  淨土紺珠

    釋 虗舟德真 輯

一心(阿彌陀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一心(慈照宗主說)
  古人教親近明師。求善知識。而善知識實無口傳心授秘密法門。只替人解黏去縛。便是秘密。今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此八箇字。即是解黏去縛秘密法門。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莫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續。自成三昧。

一乘(蓮池大師說)
  念佛之人。惟求一乘佛果為期。不於餘乘。妄有希冀。發如是心。乃修淨土。是為正因。苟為不然。雖勤念佛。因地不真。果招迃曲。

一念(慈照宗主說)
  此道至玄至妙。亦復至簡至易。以簡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實。若覷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極樂。且橫截生死。不受輪回。終當大悟。

一念(蓮宗寶鑑)
  要於靜室。正身端坐。掃除緣累。截斷情塵。瞠開眼睛。外不著境。內不住定。回光一照。內外俱寂。然後密密舉念。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回光自看云。見性則成佛。畢竟那箇是我本性阿彌陀。却又照覷看。只今舉底這。一念。從何處起。覷破這一念。復又覷破。這覷底是誰。○參。良久。又舉念南無阿彌陀佛。又如是覷。如是參。急切做工夫。勿令間斷。惺惺不昧。如鷄抱卵。不拘四威儀中。亦如是舉。如是看。如是參。忽於行住坐臥處。聞聲見色時。豁然明悟。親見本性彌陀。內外身心一時透脫。盡乾坤大地。是箇西方萬象森羅。無非自己。靜無遺照。動不離寂。

一大事(慈照宗主說)
  凡修淨土之人。灼然是要敵他生死。不是說了便休。當念無常迅速。時不待人。須是把做。一大事始得。若也半進半退。似信似疑。濟得恁麼事。如何出離輪回。若是信得及。便從今日去。發大勇猛。發大精進。莫問會與不會。見性不見性。但持只執南無阿彌陀佛。如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撼不動。專其心。一其意。或參念觀念。憶念十念。或默念專念。繫念禮念。念茲在茲。常憶常念。朝也念。莫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過。持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捨。即是淨念相繼。更加智照。則知淨土即是自心。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縱遇苦樂逆順境界現前。只是念阿彌陀佛。無一念變異心。無一念退惰心。無一念雜想心。直至盡生。永無別念。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則歷劫無明生死業障。自然消殞。塵勞習漏自然淨盡無餘。親見彌陀。不離本念。功成行滿。願力相資。臨命終時。定生上品。

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
  梵語三昧。華言調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專一行。修習正定也。謂修行之人。應處空閑。捨諸亂意。繫心實理。想念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而不懈怠。於一念中。即能得見十方諸佛。獲大辯才也。

一相三昧(寶王論)
  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當於行住坐臥。繫念不忘。縱令昏寐。亦繫念而寢。覺即續之。不以餘業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