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水火風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來常樂我淨此即性具十界是為俗諦。
  以藏理即無而有故十界宛然既十界俱即可以證性具俗諦矣。
  △三證性量中諦。
  而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此即性量是為中諦。
  雙遮真俗故云離即離非雙照真俗故云是即非即以藏理遮照同時故十界融妙既遮照雙融可以證性量中諦矣長水亦曰初本妙元心約非相以明真諦次元明心妙約即相以明俗諦次妙明心元約遮照以明中道諦論主曰三諦俱各有主約心故空故真諦以心字為主約妙故俗故俗諦以妙字為主約元故中故中諦以元字為主也。
  △次引因性文因性者以地等七大之性皆因心本具故云因性此自分二初證性中三德。
  又云如來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地水火風空見識莫不如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即性具也清淨本然即性體也周徧法界即性量也。
  又云下單引地大之文以立三德仍以六大例同故云莫不如是次地水火風下別配三德。
  △次證具即三德言具即者地等七大屬具以其當體清淨周徧故云具即三德也。
  又云地水火風空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即依報國土性體性量也見識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即正報五陰性體性量也。
  又地水下約依報以明體量見識下約正報以明體量地水等性具也清淨本然性體也周徧法界性量也。
  △次釋受無量名二初徵名舉要。
  云何受無量名舉要言之此之心性或名空如來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菴摩羅識或名大圓鏡智或名菩提涅槃。
  或者不定之辭名既無量今但立楞嚴果位七名者舉要言之也古德云一法不立煩惱蕩盡曰空如來藏不妄不變曰真如離過絕非曰佛性分別一切而無染著曰菴摩羅識洞照萬法而無分別曰大圓鏡智諸佛所得曰菩提寂靜常樂曰涅槃今云心性受無量名者空如來藏者藏性也真如者本性也佛性者覺性也菴摩羅識者識性也大圓鏡智者智性也菩提者果性也涅槃者果果性也豈非性之別名乎。
  △次融通名德名德者空如來藏等名也體量德也。
  性體性量名空如來藏即性具十界五陰國土名空如來藏性體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等名真如佛性性體性量名菴摩羅識即性具等名菴摩羅識性體性量名大圓鏡智即性具等名大圓鏡智性體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性具等名菩提涅槃。
  性體下以德融名意謂若體量二德受空藏之名即性具三千世間亦名空藏矣餘皆倣此。
  △次結成宗偈。
  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次料簡二初難初後俱墮。
  問曰此一真法界為初心是為後心是若初心是應無七名若後心是應無九界初後俱墮立義不成。
  此一真下問若初心下難初心者名字位人也後心者究竟果人也問意謂名字位人發心修觀三惑二死全在安有果地七種名目乎究竟位人既轉煩惱而成菩提轉生死而成涅槃尚何有於九界乎此以偏難圓也初後下結難。
  △次釋初後俱善二初釋二初據難立義。
  答曰此正顯初心是以初心是故方有後心是以後心是故方顯初心是。
  此正顯者圓頓行人初心便知性具別人教道惟詮但中佛性須破九界方顯佛界是有此疑故今答之此正顯初心是也以初是故等者如云阿鼻依正全據極聖之自心毗盧身土不逾下凡之當念是則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心已具七名果位豈虧九界所謂生佛同源聖凡一致不其然乎。
  △次依義釋難二初立義。
  云何以初心是方有後心是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證此因心所具。
  果地依正等者文有五句初二句明體次二句明用末一句結歸初心本具言果人能全體起乎無方大用以應羣機者悉由證此因心所具也。
  △次引證二初泛引。
  故曰諸佛果地融通但證眾生理本故得稱性施設無謀而應若不然者何異小乘外道作意神通。
  故曰下引文證故得下出其功能若不下反顯釋成稱性施設無謀而應如身土不二門云皆由緣了與性一合方能稱性施設萬端則不起自性化無方所是也小乘外道作意神通者小乘如目連擎五百釋種以至梵天之類外道如停河在耳變釋為羊之類。
  △次的引。
  故法智大師云六即之義不專在佛一切假實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獄色心皆須六即辯其初後所謂理蛣蜣名字乃至究竟蛣蜣以論十界皆理性故無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唯顯佛九亦同彰至於果成十皆究竟。
  六即之義不專在佛者既曰不專則該九界缺修羅餓鬼者文略所謂理蛣蜣等者且舉畜生界至微細者以六即明之一不可改者性以不變為義既曰無非法界又豈可改法界而為法界乎故名字去者以修顯性也自名字圓聞觀行圓修已去不唯顯佛即性中所具九界亦彰顯矣至于究竟圓證之時十皆究竟此結顯初心是方有後心是也。
  △次釋後心是方顯初心是。
  云何後心是方顯初心是正由後心果地全證眾生理本故果地七種名目悉是眾生性德美稱但眾生在迷性德不顯故無此稱剋論性德豈可言無。
  正由下釋成理具故果地下結顯眾生在因具而未證故云性德美稱如因果不二門云因果無殊始終理一是也但眾生下釋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