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門。又二。初偈頌。二論文○今初。
  阿彌與凡夫。迷悟雖有殊。佛心眾生心。究竟無有二。
  ○二論文分四。初生佛分於迷悟。二迷悟依於心性。三心性體不受迷。四稱性行無虗棄○今初。
  論曰阿彌陀佛者。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者。因人也。具足無量恒沙煩惱。造作無量恒沙業繫。當受無量恒沙生死。迷悟之相。譬彼雲泥。
  三身者。梵語毗盧遮那。此云遍一切處。華嚴云。法身徧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無有形相而可得。梵語盧舍那。此云光明遍照。梵網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等。梵語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然此三名。不可定執。晉譯華嚴。皆盧舍那。唐譯皆稱毗盧遮那。華嚴又云。或名釋迦。或名遮那等。只是梵音不同耳。雖有三名。本無異體。然此三身。各論單複。法身單。唯指本覺性體。報身單。指始覺智圓。化身單。指慈悲應現。法身複者。一者自性清淨法身。二者離垢妙極法身。報身複者。一者自受用報身。即諸佛智斷二德。究竟果德。二者他受用報身。即地上菩薩所見剎塵相好。化身複者。一者應現身。示成八相。二者變化身。無而倏有。示現八相。又有三種。一者勝應身。謂地上所見。亦名他受用。二者帶劣勝應身。即通教三乘所見。三劣應身。藏教所見丈六老比丘相。四智者。謂轉八識成四智。轉第八為大圓鏡智。第七為平等性智。第六為妙觀察智。前五為成所作智。十力者。一者是處非處智力。知一切眾生果報因緣。如作善業能得樂報。名是處。作惡業望於善報。名非處。二者知業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所有業力。三者知定智力。知禪三昧。四者知根智力。知諸眾生上中下根。五者知欲智力。知諸眾生種種欲樂。六者知界智力。知諸眾生世間種種界分。七者知至處智力。知一切道至處相。八者宿命智力。知過去一世乃至百千萬世。姓名苦樂壽夭等。九者天眼智力。見諸眾生生時死時。善道惡道等。十者漏盡智力。自知我生已盡。不受後有。四無所畏者。一者一切智無畏。謂於一切諸法。盡知盡見。故無所畏。二漏盡無畏。謂佛五住究盡。二死永亡。故無所畏。三者說障道無畏。謂於障道之法。能知能說。故無所畏。四者說苦盡道無畏。謂於盡苦之道。能知能說。故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者。唯佛一人有。不與三乘共。一者身無失。二者口無失。三者意無失。四者無不定心。五者無異想心。六者無不知已捨心。七者欲無減。八者念無減。九者精進無減。十者智慧無減。十一者解脫無減。十二者解脫知見無減。十三者身業隨智慧行。十四者口業隨智慧行。十五者意業隨智慧行。十六者知過去世無礙。十七者知現在世無礙。十八者知未來世無礙。功德者。力用也。凡夫者。因人也者。謂四教內凡外凡也。因人則通。等覺皆名因人。具足無量恒沙煩惱者。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恒沙業繫者。謂有漏業。無漏業。亦有亦無漏業。造業必感苦果。故名為繫。恒沙生死者。謂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業多生死亦多也。迷悟者。真中二種迷悟也。譬彼雲泥者。天地懸殊也。生佛分於迷悟竟。
  ○二迷悟依於心性。
  而言究竟無二者。謂據相而言。則不二而二。約性而論。則二而不二。蓋諸佛乃悟眾生心內諸佛。眾生乃迷諸佛心內眾生。所以悟者。悟眾生本具性體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諸佛所證性體性量性具也。
  據相而言者。謂按俗諦中事相而言也。不二而二者。修德不同故。即而常自六也。約性而論者。約真諦理性而言也。二而不二者。性德體一故。六而常自即也。蓋諸佛下。明不二所以也。諸佛者。乃四教佛。法報應化也。乃悟眾生心內諸佛者。謂法佛乃眾生心內性體諸佛。報佛乃眾生心內性量諸佛。應化乃眾生心內性具諸佛。眾生者。乃四教眾生。謂九法界。乃迷諸佛心內眾生者。謂菩薩乃諸佛心內無明眾生。二乘乃諸佛心內塵沙眾生。六凡乃諸佛心內見思眾生。此明能迷能悟也。所以下。明所迷所悟也。譬如依方故悟。依方故迷。所以悟者。悟眾生本具性體性量性具者。謂法佛悟性體。報佛悟性具。應化悟性量。又法佛圓悟。報佛次第悟。應化體析悟也。所以迷者。迷諸佛所證性體性量性具者。謂菩薩迷性體。二乘迷性具。六凡迷性量。又六凡全迷。二乘迷俗中。菩薩迷中道。迷悟依於心性竟。
  ○三心性體不受迷。
  心性之妙。豈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
  非唯不受其迷。而亦不受其悟。喻如定方原無動。迷悟在於人。約人有迷悟。方不屬迷悟。雖不屬迷悟。而亦不離迷悟。故曰迷而不迷。斯言有在。亦可言悟而不悟也。心性體不受迷竟。
  ○四稱性行無虗棄。
  故眾生本有性體。即諸佛所證法身。性量。即報身。性具。即應身。四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會合可知。故古德云。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故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未舉念時。早已成就。纔舉心念。即便圓成。感應道交。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會合可知者。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