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1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明--第4页

。生即無生之論本。下之九門。莫不本乎此。
  △次指心具德二。初列二義。
  此之心性。具無量德。受無量名。
  此之心性。指眾生在因在迷之理性。然與佛在果在悟之證性。無二無別。故能具無量德。受無量名。惟其具此。故彌陀即我之本性。淨土即我之惟心。是以無生而生。生即無生。具無量德。受無量名者。大經云。世諦但有名無實義。第一義諦有名有實義。今約眾生。所具第一義諦。與佛究竟第一義諦。無少差殊故也。
  △次釋二義二。初釋具無量德二。初徵德舉要。
  云何具無量德。舉要言之。謂性體性量性具。
  德既無量。不能枚舉。今舉其要。三性攝盡。眾生迷此。而變為三惑。諸佛悟此。而轉為三德。皆當體即是。故云變云轉也。
  △次據德釋義三。初正釋三德。次指同三諦。三引楞嚴證。初中二。初次第釋義。次融通其理。初中三。初釋性體。
  云何性體。謂此心性。離四句。絕百非。體性堅凝。清淨無染。不生不滅。常住無壞。
  有無等四句。但可名目世間法。一真法界。如大火聚。四邊不可湊泊。是故若言其有。成增益謗。若言其無。成損減謗。若言雙亦。成相違謗。若言雙非。成戲論謗。絕百非者。四句為本。每句具足四句。成十六句。約三世各十六句。成四十八句。加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加根本四句。共百句。句句皆非。故云百非。體性堅凝者。此之性體。如金剛寶。萬物不能壞。能壞一切萬物。一切者。煩惱生死也。故此心性。處煩惱海。若驪珠而獨耀。居生死岸。如桂輪而獨朗。故曰清淨無染。不生不滅。常住無壞。
  △次釋性量。
  云何性量。謂此心性。豎窮三際橫徧十方。世界有邊。虗空無邊。虗空有邊。心性無邊。現在有邊。過未無邊。過未有邊。心性無邊。無盡無盡。無量無量。
  心性之量。乃以無量。而為之量。有量之量。必為三世之所遷移。十方之所局限。有遷移故。則有生滅。有局限故。則有去來。今之心性。既竪窮乎三世。復橫徧乎十方。尚何生滅去來。能遷移為局限哉。夫世界。固無邊矣。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是則世界。又有邊也。虗空固無邊矣。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虗空又有邊也。現在無住。本無分齊矣。以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言之。現在有邊。過未無邊也。過去未來。本無涯涘矣。以心性言之。過未有邊。心性無邊也。總而言之。秪可言其無盡無盡。無量無量而已。
  △三釋性具。
  云何性具。謂此心性。具十法界。謂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修羅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此是假名。復有正報。謂佛五陰。菩薩五陰。乃至地獄五陰。此是實法。復有依報。謂佛國土。菩薩國土。乃至地獄國土。
  祖師云。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他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今家之言性具者。十法界也。若單言性具佛界。性善緣因。性淨了因。善淨不二。即善正因。如是之義。何經不譚。何師不說。
  惟性具九界。性惡緣因性染了因。染惡不二。即惡正因。非華嚴。法華。維摩。圓覺。楞嚴。而不談。非智者。荊溪。四明。幽溪。而不闡也。此是假名。名者實之賓。有假名。必有實法。即十界五陰。有正果。必有依報。即十界國土。如是依正。居一性中。即之彌分。派之彌合。此之性具。既即性體性量。故荊溪大師云。十方淨穢。卷舒同在於剎那。一念色心。包羅徧収於法界。並天真本具。非緣起新成。得此為本。然後可以譚惟心淨土。本性彌陀也。初次第釋義竟。
  △次融通其理。
  令易解故。作三種分別。得意為言。即性具。是性體性量。性體離過絕非。即性具十界。離過絕非。性體堅凝。清淨無染。不生不滅。常住不壞。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竪窮橫徧。無盡無盡。無量無量。性具十界亦然。正報五陰。同性體性量。清淨周徧。依報國土亦然。
  令易解者。為初機也。得意言者。從實際也。是以非開張。不足以生解。非融通。不能令得意。蓋性之三德。本是一體。故趣舉一德。一必具二。體既如是。餘亦復然。今文正意。為明性具。是故文中。先舉性具。以為語端。然後以體量。即而融之。莫不同體之與量。離過絕非。乃至無量無量。雖正意在具。而言中之意。又在眾生五陰。即佛界五陰。眾生國土。即佛國土。故曰性具十界既爾。正報依報亦然。初正釋三德竟。
  △次指同三諦。
  此之三法。亦名三諦。性體即中諦。性量即真諦。性具即俗諦。
  此之下。總指大體。性體下。別指方隅。性體即中諦以。以其絕待故能統一切法也。性量即真諦者。以其廓徹故能泯一切法也。性具即俗諦者。以其具足十界。故能立一切法也。此中指同三諦以為下文。引證張本。
  △三引楞嚴證二。初引果德文。次引因性文。意謂若無果德文證。則眾生性具。同於流轉。若無因性文證。則如來果德涉乎修證。二義善成。方悟一切諸佛。但證眾生理本。一切眾生。但迷諸佛圓成。今先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