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實始於遠。故稱為初祖焉。二祖長安善導光明法師。三祖南岳承遠般舟法師。四祖長安法照五會法師。五祖新定少康臺巖法師。六祖永明延壽智覺法師。七祖昭慶省常圓淨法師。智者大師。諱智顗。華容人。俗姓陳氏。生時靈瑞不一。七歲入果願寺。聞誦法華普門品。忽自憶記。宛如夙習。十五歲禮佛像。誓志出家。十八薙落。二十進受具戒。天嘉五年。謁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事詳本傳。今不具錄。嘗著十六觀經疏。并十疑論。後於剡東石城彌勒像前。令弟子唱十六觀經名。誡眾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香臺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聖力道行。終不唐捐。言訖趺坐而化。法智大師。諱知禮。字約言。金姓。四明人。從寶雲通公。傳天台教觀。出世承天。繼住延慶。戶外屨滿。嘗行法華般舟三昧。期生安養。後與十僧結社。約修懺三年。自焚其身。決取淨土。楊文公億。再三勸留。始允其請。著妙宗鈔。以釋觀經義疏。人到于今。咸受其賜。古往今來弘法師者。古往即過去諸大耆宿等。今即現在諸大知識等。來即當來紹繼宗風者。凡有一句一偈。贊及西方者。悉皆皈依也。
  △次皈命求加。
  我今皈命禮三寶  求乞冥加發神識
  皈命求加。以發神識。則所論者。方上契佛心。中合祖意。可以下度含識。楞嚴經云。若有決定發菩提心。受持此呪者。此諸金剛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云云)是也。
  △三述造論意。
  敬採經論秘密旨  闡揚淨土生無生  普使將來悟此門  斷疑生信階不退
  此論所明淨土。生即無生。生化兩冥之旨。皆吾祖敬採經論。所詮秘密之道。毫無臆說。然於經則旨在言表。於論則旨在詮中。觀其所用。則觀經疏。妙宗鈔。其義居多。要知惟心淨土。本性彌陀之理。非天台性具宗旨不明。非吾祖深契祖心不悟。是則四明。可謂深契佛祖之心宗。吾祖可謂妙悟法智之骨髓也。將來讀此論。而悟此宗者。尚何深疑之不斷。何圓信之不生。何不退之不階哉。
  △次依義立論二。初總列十門。
  將造此論。立為十門。一一真法界門。二身土緣起門。三心土相即門。四生佛不二門。五法界為念門。六境觀相吞門。七三觀法爾門。八感應任運門。九彼此恒一門。十現未互在門。
  問曰。今此十門。幾迷幾悟。幾事幾理。幾因幾果。答曰。一真法界。非迷非悟。身土緣起。有迷有悟。餘之八門。皆屬於悟。一真法界。一往言之屬理。再往言之。能具一真法界屬理。所具十種法界屬事。然離能具無所具。離所具亦無能具。是則亦事亦理。非理非事。身土緣起。既全理而為事。且作屬事。其實事理兼屬。餘之八門。皆即事即理。一真法界。約能具。則非因非果。約所具。亦因亦果。九界屬因。佛界屬果故也。身土緣起。亦因亦果。心土相即。生佛不二亦通因果。法界為念。境觀相吞。三觀法爾。此之三門屬因。感應任運。彼此恒一。現未互在。此之三門。皆屬於果。真俗體用。亦如是說。夫門名能通。如世門戶。通人出入故。門義甚多。今且約三種。圓覺云。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佛性。乃以理為門也。楞嚴云。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乃以行為門也。法華云。其智慧門。難解難入。又曰以佛教門。出三界苦。乃以教為門也。今是教門。即以此論。而為能入之門。令人從教門。悟入一真法界。乃至悟入現未互在義故。
  △次別釋十門。初二門明根圓融具。次八門明枝流妙即。初二門明根源融具二。初一門明理性本具。次一門明事造方融。初中二。初標。
  初一真法界門。
  一真法界者。一則不二。真則不妄。不妄不二。是真法界。此則以無法為法。無界為界。乃以一真如妙性而為法界也。種種義味具如下釋。
  △次釋二。初述偈立宗。二依宗釋義。西天祖師。凡有破立。必先說偈。以為論本。然後約義門。而解釋之。今亦倣此。故先說偈。
  一真法界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一真法界。即中道法性。有二種。一但中。如雲外月。逈出二邊。是故真俗。及十界依正。皆非性具。獨以無身無土。無生無佛者。而為法身。如是之人與談惟心本性。可也。談惟心淨土。本性彌陀。莫之可也。一圓中。如如意珠。即體圓。即瑩徹。即具寶。雖是一珠。而有三義。雖是三義。但是一珠。故曰一真法界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是以能悟此。性具十界。依正融通。生佛無殊者。雖終日求生。而生即無生。雖無生。而不妨熾然求生。豈與夫談無生。則礙於生。談生。則礙於無生者。可同日而道哉。余謂談淨土者。苟微性具之旨。則惟心與淨土。必岐為二。一真法界。性具法門。可不專務熟講哉。
  △次依宗釋義二。初正釋。次料簡。初中二。初詳釋勝義。二結成宗偈。初又二。初直指人心。
  論曰。一真法界。即眾生本有心性。
  一真法界。約果而言。即諸佛之所證得。今約因而言。故曰眾生本有心性。是則眾生諸佛。惟約迷悟而分。若夫性體。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