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并採全文為證。以便持名學者。同沾妙益。淨土十要總序云。淨土持名之法。有三大要焉。一者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如出幽獄。奔託王家。步步之間。欣厭具足。是故萬緣之唾不食。眾苦之忍莫回。高置身於蓮華。便訂盟於芬利。蛆蠅糞壞。可煞驚慚。二者參禪必不可無淨土。為防退墮。甯不寒心。淨土必不可入禪機。意見稍乘。二門俱破。若夫餘宗。在昔之時。不必改弦。但加善巧回向。在今之世。秪可助行。必須淨業專修。冷暖自知。何容強諍。三者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倘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甯羨依稀解悟。乞兒若見小利。急須吐棄無餘。棒打石人頭。嚗嚗論實事。已上三要。頗切今時。倘能真實指迷。我願捨身供養。十方三世。共聞此言。
稱名述懷四則并序
圓中鈔云。凡諸佛應身接物。有乎四益。一以形益。現身是也。二以光益。放光是也。三以聲益。說法是也。四以通益。現神通是也。唯阿彌陀佛。四益之外。更加之以名接物。以其有本時所發誓願故也。餘之四接。其攝機也狹。唯以名接物。其攝機也廣。既彌陀發願。以名而接物。是故應當。專修持名之行。以投願海。方得感應易顯。淨業速成耳。又云一稱嘉號萬德齊彰者。名實不異之謂也。名即假名。實即實德。假名之外。別無實德。實德之外。別無假名。故徹悟云。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所以幽溪靈峯堅密諸祖。皆勸持名。必不可雜觀想。以違彌陀以名接物之大誓願也。又靈峯大師云。念佛人。若更問念佛是誰。頭上安頭。騎驢覓驢。明眼人為之噴飯。而近代無知狂悖之徒。反以話頭為奇特。名號為尋常。棄如意珠王。競取瓦礫。可哀矣。崑為此直告云。能念佛的。即是不生不滅之大圓覺心也。念善定生天宮。念惡定墮地獄。念佛定生佛國。倘若更問是誰。正是靈峯所呵者。分明誰字話頭。是鈍根人事。有何奇哉。又經云。極惡之人。必墮地獄。暫稱佛號。即變獄火。而成蓮華。豈有圓頓微妙。更過於此。如上四段。皆至要至切之談。持名行者。可不盡心竭力者乎。為暢鄙懷。復遵前義。而述偈云。
極樂巍巍萬德尊。以名接物誓宏深。我今信佛無虗願。決定持名求往生。
但稱名號德明明。彼佛宛然在口唇。可愧我心多異念。於中未見紫金身。
稱佛一聲掐一珠。本來面目分明舉。廣長舌相證明斯。切忌更參向上理。
獄火炎炎稱佛名。頓然一朵寶蓮成。速超苦海無如此。那可於中不死心。
讀佛偈四則并問答
余題讀佛軒。有學者問云。佛貴心念。諸說皆然。師重口讀。請示其由。令我斷疑。亦好共行。余反問曰。萬法唯心。汝已知否。答曰已知。又問。口是一法否。答曰口是一法。余曰既知口是一法。諒必已知口即是心。若不知口即是心。萬法唯心之義。便不通矣。自口唯心。尚且不知。他物唯心。豈非空說。汝今既知。口是一法。即是自心。萬法唯心之義。可謂的確矣。如此終日口讀佛。豈非終日心念佛。何疑之有。復次當知。在朝貴士。處世明賢。無有一人。不從讀誦而得也。何況出世間之大道。豈有不從讀誦而成哉。遂作四偈。而安慰之。
佛號勤勤讀。蓮華速速開。彌陀曾有願。決定為君來。佛既有緣讚。須加信願持。朝朝只十氣。亦決到蓮池。人人佛肯讀。箇箇菩提熟。乃至極兇人。亦能生彼國。下愚將佛讀。賢者看為低。且待臨終日。各人見是非。
舌病難除戒午後食
崑自癸酉春。忽得舌病。已經數載。不能斷除。豈不哀哉。無奈舌病越久。貪味之心越熾。乃至時時刻刻。歡喜喫東喫西。如此之心。豈非大亂。心內之亂。猶可稱佛。猶可往生。向外好喫之亂。醜甚醜甚。豈能現世而得往生者哉。念佛鏡一書。將一切法門。與念佛比較。皆差百千萬倍。唯午齋一戒。而極讚之。因此害。少人知覺故也。經云。貪財色名食睡五欲者。必墮惡道。可不懼乎。因此立誓。畢命為期。常持午齋。若破此戒。必墮地獄。不破此戒。願佛哀憐。必生西方。因色身不佳。夜饑難忍。故於子時之後。稍用小食。而述偈云。
久纏舌病莫能去。定是多生貪口味。為此終身持午齋。子時稍犯當慚愧。
愧多貪恚願遲作師
欲為人師。必須戒律精嚴。慧解具足。方能自利利他。道業圓成者也。愧哉。我古崑非但不能如是。抑且多貪多嗔。難調難伏。是故見恭敬我者。便生貪愛。見毀謗我者。便生嗔恚。此是古崑真實之言。若是妄語。必墮地獄。如此心行。豈能往生。故圓覺經云。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豈不怕哉。故立一願。願早往生。遲作人師。以策愛順之心。令著力念佛也。
我立一願必堅持。慚愧難平貪恚癡。且待往生安樂國。方來此處作人師。
自恥好談慎說人過
大寶積經云。菩薩成就八法。於諸佛前。蓮華化生。一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化人令皈依三寶。三安置一切於菩提心。四梵行不染五造佛像安華座上。六能除眾生憂惱。七於貢高人常自謙下。八不惱他人。崑每讀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