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億土居凡夫介爾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故曰初無彼此異。問。介爾之心居於方寸。何能包許遠佛土。答。介爾之心。昧者謂內。達人大觀。真妄無在。蓋此妄心全性而起。性無在心亦無在。性如大海心似浮漚。全海為漚漚還帀海。蓋真如不變隨緣。而隨緣端即不變。既隨緣不變。豈以真妄而分大小哉。

  四生佛不二門

  阿彌與凡夫。迷悟雖有殊。佛心眾生心。究竟無有二。論曰。阿彌陀佛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因人也。具無量恒沙煩惱。造無量恒沙業繫。當受無量恒沙生死。迷悟之相譬彼雲泥。而言究竟無二者。謂據相則不二而二。約性則二而不二。蓋諸佛乃悟眾生心內諸佛。眾生乃迷諸佛心內眾生。悟者悟眾生本具性體性量性具也。迷者迷諸佛所證性體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妙豈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眾生本有性體即諸佛所證法身。性量即報身。性具即應身。四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會合可知。古德云。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故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未舉念時早已成就。纔舉心念即便圓成。感應道交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五法界為念門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論曰。行者稱佛名。作佛觀行。主伴依正餘觀。修三種淨業。一心不亂。散心稱名。以至見思浩浩恒沙煩惱。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變隨緣而作。全體即法界。故法智大師云。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餘心尚是。況念佛心乎。是故念佛之時。此心便是圓融清淨寶覺。以此妙心念彼阿彌。則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但隨功行淺深。品位高下耳。問。餘心是法界。何必念佛。答。餘心是而逆。念佛是而順。以順翻逆。故須念佛。非法界有異也。

  六境觀相吞門

  十六等諸境。事理兩種觀。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羅網。
  論曰。境觀相吞者。事事無礙也。事事所以無礙者。由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體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塵法界不小。剎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是以西方十六諸境。吾心事理二觀。一一無非法界全體。如帝釋宮中因陀羅網。雖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眾珠。雖影入眾珠而東西照用有別。境觀亦然。以境為事則觀為理。理能包事是為觀吞境。以觀為事則境為理。理能包事是為境吞觀。若觀若境。或一為事餘為理。或一為理餘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羅網。若然者。我作觀時。西方依正已在我觀內。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養。可謂鴈過長空影沉寒水。鴈絕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七三觀法爾門

  能觀為三觀。所觀即三諦。全性以起修。故稱為法爾。論曰。三諦者真俗中也。三觀者空假中也。忘情絕解莫尚乎真。隨緣應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虗靈不昧。吾心自空也。物來斯應。吾心自有也。空有相即。吾心自中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諦也。非三觀也。修之者稱性照了也。體達此心空洞無物謂之空。照了此性具足萬法謂之假。融通二邊不一不異謂之中。然則即虗靈而應物也。即應物而虗靈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稱性而修也。絕待而照也。不思議之三觀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別論如此。若總論者。或以吾心虗靈為空。以所觀萬物為假。以心境不二為中。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萬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是以觀極樂依正。以吾心一觀之三觀。照彼一境之三諦。無不可者。以吾三觀之一心。照彼三諦之一境。亦無不可者。虎溪大師云。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是中。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尚何三觀之不法爾乎。

  八感應任運門

  我心感諸佛。彌陀即懸應。天性自相關。如磁石吸鍼。
  論曰。諸佛眾生同一覺源。迷悟雖殊理常平等。故曰諸佛是眾生心內諸佛。眾生是諸佛心內眾生。迹此而言。諸佛眾生心精無時而不通淴。但諸佛無時不欲度生。眾生念念與之迷背。故云一人專憶一人專忘。若逢不逢若見非見。然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關。故得任運拔苦與樂。況無量壽佛因中所發四十八願。誓取極樂攝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滿。凡百眾生弗憂佛不來應。但當深信憶念數數發願願生西方。如磁石與鍼任運吸取。然磁能吸鐵不能吸銅。鍼能合磁不能合玉。猶佛能度有緣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不易感諸佛。豈非生佛誓願相關者乎。求生淨土者。信願行缺一不可。

  九彼此恒一門

  若人臨終時。能不失正念。或見光見華。已受寶池生。
  論曰。往生傳。張抗為翰林學士。課大悲呪十萬遍願生西方。一日寢疾唯念佛號。忽謂家人曰。西方淨土秪在堂屋西邊。阿彌陀佛坐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