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8-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净土决-明-李贽-第2页

耳人。
  問。龐居士云。事上說佛國。此去十萬里。大海渺無邊。動即黑風起。往者雖千萬。達者無一二。忽遇本來人。不在因緣裏。如何通會。而證往生。
  答。若提宗考本。尚不說有佛有土。豈言達之不達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緣。匪動絲毫。常冥真體。若約事論。故非一等。九品往生。上下俱達。或遊化國。見佛應身。或生報土。覩佛真體。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經劫而方證小乘。或利根鈍根。或定意散意。或悟有遲速。根機不同。或華開早晚。時限有異。今古具載。凡聖俱生。行相昭然。明證目驗。故釋迦世尊。親記文殊。當生阿彌陀佛土。位登初地。大經云。彌勒菩薩問佛。未知此界有幾許不退菩薩。得生彼國。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千七億不退菩薩。皆得往生。智者大師一生修西方業。所行福智二嚴。悉皆回向。臨終合門人。唱起十六觀名。乃合掌讚云。四十八願。莊嚴淨土。香臺寶樹。易到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乃往生。況戒定慧薰修。行道甚力。終不唐捐。稱讚淨土經云。十方恒河沙諸佛。出廣長舌相。徧覆大千。證得無生。豈虗搆哉。
  問。觀經明十六觀門。皆是攝心修定。觀佛相好。諦了圓明。方階淨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習觀。二專心。但念名號。回向發願。夫善惡二輪。苦樂二報。皆三業所造。四緣所生。共因所成。五果所攝。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華嚴經云。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眾生心淨故。得見清淨剎。大集經云。欲淨汝界。但淨汝心。故知一切歸心。萬法由我。欲得淨界。但行淨因。如水性趣下火性騰上。勢數如是。何足疑焉。
  卓吾書壽禪師勸修後語曰。禪師自為餘杭小吏時。即已勤修淨業矣。以勤修故。愛惜一切生命而不忍殺。此尚為尊佛教誡然也。乃以不忍殺故。遂充之以至放生。又以放生故。遂充之以至買生放生。又以買生放生故。復又充之以至於監守自盜。買放生命。犯極刑亦甘之。夫始之以不忍殺。而極之至于自殺。蓋寧自殺以成就吾不忍殺之初心。此所志矣。雖於理有所不宜。勢有所不可。然觀其志。不可謂之不深信淨業者矣。夫不殺者。特佛一念耳。修行中一事耳。猶尚如此。餘可知也。如此而修。則又何事之不可為。何功之不可就。何佛之不可成。何阿彌陀之不可見乎。上品上生。閻君致禮。固其宜矣。修淨業者。元有折攝二門。釋迦為折。彌陀為攝。又有欣厭二門。唯厭此生。故唯恐捨之而不得。唯欣彼生。故自然見佛而不疑。若愚者。謂其不知厭惡此生不可也。謂其不知感激諸佛折攝之恩。亦不可也。但以禪師之心觀之。余尚為貪戀。而不捨者耳。師生上品。余又不知何品矣。幸而止有九品。設使却有百千萬億品。佘不將為百千萬億品最下之佛乎。是可戒也。然則修淨業者。斷斷乎不可不以壽禪師為法。而以余李卓吾老子為鑑。而自戒矣。抑余唯不能自戒。是以敬錄勸修之語。以時觀省。仍奉事禪師。與天台智者于上方。庶幾雖不能比于二師之萬一。或可比于閻君之朝夕禮拜歸依也。余又願人人皆宜如閻君之敬禮設像焚香。于晨朝而讀其書也。
  按本傳壽禪師者。丹陽人。初為餘杭縣吏。虧欠庫錢幾盡。有司鞠之。止是買放生用。罪當死。臨刑顏色愉愉。顧獄吏曰。我在世放活萬萬生命。今死去徑歸西方。豈不樂哉。錢王聞而奇之。釋其罪。遂為僧。夢觀音以甘露灌其口。住持永明寺。至九十八歲。合掌坐化。[療-(日/小)+土]于塔下。有僧每日遶塔禮拜。人問其故。答曰。我撫州僧也。因病至陰司。見殿角有畫像一軸。閻王日來頂禮。余問主吏云。此杭州永明寺壽禪師也。凡人死者。皆經此處。唯壽禪師不經此。已在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矣。王敬其人。故圖此供養。
行脚求師(見歸元直指)
宗本問。弟子欲脫生死。不知依何法修。
  禪師讚歎曰。秊紀幼而發心高。聽吾所說。徑路入行。但念阿彌陀佛。
  宗本曰。凡夫罪業多。云何一世念佛。便得往生淨土。
  答。十六觀經云。至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有人平生造五逆十惡。臨終十念阿彌陀佛。尚得往生。況一世齋戒念佛乎。
  問。阿彌陀佛何故有如是廣大功德。廣大行願。
  答。大阿彌陀經云。我至成佛時。名聲超十方。人天欣得聞。俱來主我剎。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是則凡在三界六道輪迴之內者。無所不度可知矣。阿彌陀佛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無數天人。以至蜎飛蝡動之類。蜎飛者。謂微細飛蟲也。蝡動者。謂微細蛆蟲也。若此者。佛尚化度。況于人乎。阿彌陀佛又有願云。若稱我名。必生我國。若不爾者。誓不作佛。是以廣度眾生。無有窮極。而人一念歸依。遂生其國。由此推之。念佛功德。實不可思議也。又云。若有眾生。欲生我國上品者。須用慈心不殺。愛護含靈。具諸戒行。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諦理深明。供養三寶。孝敬雙親。悲憐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