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使長役五年不見父母。帝曰。朕亦依番上下。得歸侍養。遠曰。佛亦聽僧冬夏隨緣修道。春秋歸家侍養。故目連乞食餉母。如來擔棺臨葬。此理大通。不可獨廢。帝乃無答。遠因抗聲曰。陛下今恃勢力自在。破滅三寶。是邪見人。阿鼻地獄。不揀貴賤。陛下何得不怖。帝悖然作色。直視遠曰。但令百姓得樂。朕亦不辭地獄諸苦。遠曰。陛下以邪法化人。現種苦業。當共陛下同趣阿鼻。何樂之有。帝亦無答。但云僧等且還。於是毀諸寺廟。並賜王公。充為第宅。退僧三百萬人。皆復軍民。還歸編戶。融刮佛像。焚燒經教。三寶福財。簿錄入宮。帝未盈一月。癘氣內蒸。隱雲陽宮。尋崩 唐冥報記云。死天元皇帝即位。詔集天下為俗僧尼。勑令剪髮。留其須。前賜王公諸寺宇等。皆還取為寺。賜諸沙門住持。又出入宮。三寶財物。命造形像。各安邀之。一皆如舊。由是大教復行于世 唐冥報記云。隋開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日而還云。我見閻王。王曰。汝父作何官。答曰。臣父在周朝為司命上士。王曰。若然錯追汝也。可速放還。又問。汝識周帝不。曰。我甚識之。王曰。可往看之。有吏引至一處。門窓椽瓦。並用鐵作。於鐵窓中。見有一人極瘦。身作鐵色。著鐵枷鎻。祈見已泣曰。大家何苦如是。答曰。我信衛元崇言。毀於佛教。故受斯苦。禮曰。大家何不注引衛元崇來。答曰。我尋注之。然曹司搜求。乃遍三界。而云不見。若其朝來。我暮得脫。仍云。大隋天子。昔與我共食。倉庫玉帛亦我儲之。卿今若還。請以此事聞于天子。可為我作大功德救之。亦為元崇作福。早來相救。如其不至。解脫無期。祈還生具說。文帝聞之。出勑天下。人出一錢。用追福焉。
  唐武宗。名炎。會昌五年。用趙歸真劉元正等言。大毀佛教。詔天下。廢寺院。其上州各留寺一所。上都下都每街留寺兩所。各留僧三十人。天下所廢寺院錮像。委[(臣*占)/皿]鐵使鑄錢。其莫鐵像等。鑄為農器。金銀像等。燒付度支。衣冠士庶所有金銀等像。勑出後限一月日。如違依禁錮法處分。其天下所毀大寺四千六百餘所。蘭若四萬。退僧尼為民二十六萬五百餘人。至六年三月。帝遇一疾。喜怒失常。疾既篤甚。旬日之間。口不能言。宰臣請見不許。中外莫知安不。其月二十三日崩。時年三十三。宣宗即位。改無大中。詔所毀寺宇。如有宿德名僧。復能修剏住持。遂誅道士劉玄正等十二人。於是邪風忽息。佛日重光。群盲有賴。帝德彌高。
  後周世宗榮。現德元年乙卯。下詔。天下寺院。非勅額者皆毀之。計三萬三百三十六所。毀像鑄錢。廢僧四萬二千四百四十。尼八千七百五十六人。帝不久非常而崩。且彼魏武唐武及周世宗。滅大教已。尋得非常之疾。不待天年而殂。蹟顯傳記。而無後世受罪之文。然例周武可知。又如經云。若人犯五罪者。於此命終。如矛離手。墮阿鼻獄。受無量苦。千萬億劫無有出期。何謂五。一出佛身血。二毀謗正法。三破塔壞寺。四殺阿闍黎。五破和合僧。於此五中。但犯一者亦墮。信斯言也。彼諸暗主。以熾然惡心。壞破塔寺。融刮佛像。焚燒經典。坑諸沙門。退僧為民。如是具造五逆。命終之後。不墮阿鼻受大苦惱。無有是處。嗚呼哀哉。
  又有臣僚謗毀。現招殃者非一。天台止觀論補註引云。周相衛元崇。欲滅佛教。天和二年。上表云。唐虞之世。無佛圖而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滅。但利民益國。即稱佛心。夫佛者。以大慈為本。終不苦役黎民。虔恭泥木。請造平迎大寺。容著四海萬姓。不勸立曲。見伽藍偏安二乘五典。平迎寺者。無間道俗。罔擇冤親。以城隍為塔寺。即周帝是如來。用郭邑作僧坊。私夫妻為聖眾。推令德作三綱。遵耆年為上座。選仁智充執事。求勇略作法師。是則六合無怨紂之聲。八方有歌周之詠。飛沉安其巢穴。水陸任其長生。都上一十五事。上表後。身生惡瘡遂亡。冥報記云。傅奕自武德初。至貞觀十四年。常排毀佛僧。其年秋暴卒。配入越州地獄中。司徒崔浩佐魏武。毀滅大教。竟具五刑而死。墮拔舌地獄。珠琳傳云。東晉大元十九年。道安法師。於襄陽西都。鑄成丈八無量壽佛像一軀。頗有靈感。周武滅法時。襄州鎮將孫哲志不信法。先欲毀此金像。邑中士女哀呼盈路。哲見道俗歎惜。瞋怒彌盛。逼嘖侍從速令摧碎。先令一百人以繩繫頭。挽牽不動。謂不用心。杖監事者。更加一百人。牽之不動。又加三百人。不動如故。復加五百。牽引方倒。聲振地動。人皆悚慄。哲獨喜踊。即令融毀。揚聲唱言快。事畢還歸。纔可百步。忽然落馬失音。直視四支不舉。至夜便卒。眾咸悅。吏部侍郎韓愈諫佛骨疏云。佛如有靈。能成禍福者。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以此奏聞。上怒甚。將抵以死。給事中崔植洎諸諫官皆上疏論救。自亦悔責乞罪。乃賜寬容免死。而遠逐潮州。如是等類。罔知其數。
  法住於世間  一萬二千年  正像各千歲  末法一萬年  中分五牢固  各歷五百年  機根漸變移  法亦隨減滅  第一解脫牢  此時人根利  會正取道易  與佛世無異  二名禪定牢  人根稍微劣  久久習禪那  乃得三達智  三曰多聞牢  情識漸愚鈍  雖得多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