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曰。如來去世。歲月逾邈。師資異論。各據聞見。王聞斯語。甚自感傷。乃謂尊者曰。願師具釋三藏。以決群疑。尊者曰然。王即宣令廣集聖賢。白諸僧曰。具三明。備六通。內窮三藏。外達五明者住。不在此位者退。自餘各還住者五百。於是諸聖先造鄔波弟鑰論。釋素怛覽藏。次造毗奈耶毗婆娑論。釋毗奈耶藏。後造阿毗達摩毗婆娑論。釋阿毗達摩藏。凡三百萬頌。九百六十萬言。備釋三藏。莫不窮其枝葉。究其淺深。大義重明。微言再顯。廣演流布。後進賴焉。

  釋迦如來行迹頌卷上
  釋迦如來行蹟頌卷下

    浮庵山人 無寄 撰集
  此法行彼土  一千餘許載  東流至震旦  後漢明帝時  賷來者是誰  摩藤竺法蘭  君臣及士庶  皆信受奉行  因建白馬寺  安舍利經像  此土諸塔寺  由茲始興起
  破邪論云。後漢明帝永平三年歲在庚申。上夢金人。巨身丈六。項有日光。飛行殿前。忻而悅之。詰朝遍問群臣。此何神耶。通事舍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也。殆將其神乎。國子愽士王遵曰。周書異起云。昭王時有聖人。出在西方。太史蘇由曰。一千年後。聲教當被於此。陛下所夢。必當是耶。帝信為然。即遣中郎蔡諳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同往西域。求迎佛法。往月支國。遇迦葉摩藤竺法蘭二梵僧。帶白氎畫釋迦像及舍利。并四十二章經。白馬馱之。邀至洛陽。乃永平十年也。帝大悅。翻四十二章經。遂立精舍。號曰白馬寺。以安邀之。此土有三寶名。自此為始也。
  是時於此方  道法廣興布  五岳諸道士  六百九十人  僉議上疏云  莫信胡神說  聖上若信此  華俗盡歸邪  彼我法真偽  願須火試之  帝即頷其言  命集白馬寺  爾時道士眾  各賷道經來  分置於兩壇  威儀甚嚴潔  舍利與經像  別安於道西  道眾爇名香  遶壇而泣曰  我道之興替  但在於今日  向天陳願志  便縱火焚之  道經盡為灰  梵經完不燒  舍利直上空  放五色光明  映蔽白日光  旋環如蓋覆  摩藤涌在空  廣現諸神變  出大梵音聲  歎佛功德海  又說出家德  諸善中第一  帝聞大忻悅  群疑亦皆息  爾時諸大臣  尊卑士女等  一千三百人  一時俱出家  彼諸道士眾  亦順伏出家
  永平十四年辛未正月一日。五岳諸山道士朝正之次。相命曰。天子弃我道法。遠求胡教。今因朝集。可以抗之。表曰。五岳十八山觀太山三洞弟子褚善信等。死罪上言。臣聞。大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虗無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古同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邁羲皇。德過堯舜。而棄本逐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說不參華夏。願恕臣等罪。聽與試驗。臣等諸山道士。多有徹視遠聽。博通經典。從元皇已來。大上群錄。大虗符呪。無不綜煉。達其涯極。或策使鬼神。或入火不燒。或履水不溺。或白日升天。或隱形不測。至於方術藥餌。無所不能。願得與其比校。一則聖上意安。二則得辨真偽。三則大道有歸。四則不亂華俗。臣等若有所負。任聽元責。如其可勝。乞除虗妄。勑書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道士等置三壇。開二十四門。南岳道士褚善信。華岳劉正念。北岳桓文度。東岳焦得心。中岳呂慧通。霍山天目五臺白鹿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都合六百九十人。各賷靈寶真文。大上玉訣。三元符等五百九卷。置於西壇。茅成子許成子老子等二十七子書。三百一十五卷。置於中壇。饌食奠祀百神。置於東壇。以佛舍利經像。置於道西。道士等以沉香為炬。遶于經而泣曰。臣等上啟大極大道元始天尊眾仙百靈。今胡亂中夏。人主信邪。正教失蹤。玄風墜緒。臣等敢置經壇上。以火取驗。欲使開示群心。得辨真偽。縱火焚經。經從火化。佛經儼存。舍利上空。放五色光。旋環如蓋。遍覆大眾。摩藤法師涌在空中。廣現神變。于時天雨寶華。又聞天樂。感動人情。大眾咸悅。皆遶法蘭。請說法要。法師出大梵音。歎佛功德。亦令大眾稱揚三寶。說諸法要。止說出家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時有司公楊城候劉峻。與諸宮人士庶等千餘人出家。及五岳諸山道士呂慧通等。六百二十八人出家。諸宮嬪御等二百三十人出家。道士褚善信氣咽而死。其中不順而嚼舌自死者。五十餘人。於是帝大悅。建寺十所。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內安尼。
  自漢至於唐  貝牒多出來  譯之成部袠  六千有餘軸
  西晉時。譯經二百六十部。造寺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人。
  東晉時。譯經二百六十部。造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僧尼二萬四千人。
  宋時。譯經一百一十部。造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僧尼三萬六千人。
  齊時。譯經七十二部。造寺二千一十所。僧尼三萬二千五百人。
  梁時。譯經二百三十部。造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萬二千七百餘人。
  後梁時。造寺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二百人。
  陳時。譯經十一部。造寺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