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佛知之問曰。汝在家日能彈琴耶。答能。佛問絃太急太緩時如何。答聲不成曲。又問絃得中時如何。答曲韻方成。佛言。我法中出家求道者亦如是。太急則疲倦。太緩則懈怠。得中則其道成矣。億耳奉教。不月證阿羅漢果。
  佛果圓因亦假中而果滿。
  此句合前喻也。梵云佛陀。此云覺。謂自覺覺陀覺行圓滿。今略稱佛也。果即二空大涅槃也。因謂六度萬行也。謂求佛圓果。非太急太緩可成。惟處中方成矣。
  由是擇其處也過龍窟。
  處謂菩提場也。在閻浮提地方之中。三世諸佛皆向此處成道。故須擇也。本行經云。菩薩往菩提場。彼路有一龍王名迦茶。其龍長壽。曾見往古三佛成道瑞相。乃以眷屬具香華音樂幡盖迎菩薩供養。又至文鱗盲龍在處。水邊坐。放光照水。龍目暫開。亦備香華音樂出水迎奉供養。龍有七頭。以身繞佛三迊。昂頭覆菩薩頂。
  浴其身也入連河。
  經云。菩薩入尼連河浴時。有諸天持種種華香散河中。浴訖時有樹神按樹枝低手。引菩薩出水登岸。
  示其食也受難陀之乳糜。
  涅槃經云。如來之身已於無量阿僧祇劫不受飲食。為諸聲聞說。先受二牧牛女乳糜故。本行經云。菩薩將往道樹時。有天人告善生林主二女。一名難陀。華言喜。二名婆羅。華言力。曰汝可最初施食。於是二女以乳烹糜。其釜上現種種瑞相。乃用鉢盛奉獻。菩薩食已。將其鉢擲向尼連河中。天帝釋收歸天上建塔安置供養。此四塔之三也。
  示其座也受吉祥之茆草。
  天竺坐法必敷草為藉。時天帝釋化為刈茆人。菩薩問其名。答名吉祥。乃受其茆。茆色青綠柔軟。光滑若孔雀頂。
  以最後之勝體。
  補處菩薩只此一身。更不受後有。故云最後勝體。
  詣菩提之道場。
  梵云菩提。華言道。謂佛在彼成道。故曰道場。西域記云。在摩竭國尼連河西南十里。有樹名菩提。本行集經云。菩薩將至彼處。色界諸天先以天繒幡盖懸於樹上。用為標幟。
  圓解脫之深因。
  解脫者障惑俱遣。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世趣不能攝。能令修短改度巨細相容。即是所證之聖果也。言深因者。謂三祇中所修一切行願并二空根本智。此時功滿。故云圓也。
  登金剛之寶座。
  俱舍論云。此座下連金輪。故云金剛座。三世諸佛皆於此座成道。古今有此土僧親至禮拜供養。
  一百四十功德不共二乘。
  依法相宗。佛不共功德有一百四十。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四一切清淨.大慈大悲.無忘失.一切種妙智。惟佛果具足。故云不共。
  八萬四千法門高超十地。
  為世之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之門。以眾生塵勞有八萬四千。故法門之數亦爾。盖病以藥對待也。言十地者。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燄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瑜伽論云。永斷最極微細煩惱及所知障。無著無礙。於一切種所知境界現正等覺。故名佛地。在十地之上。故云高超也。
  由是魔軍威懾於慈刀悉怖旅歸。
  此第六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相也。如來至此三十五。瑜伽論云。魔有四種。一天魔。二死魔。三煩惱魔。四五陰魔。今言魔軍。即天魔也。理實四魔俱降。從顯立談。故云天魔。本行集經云。菩薩初坐道埸。即放眉間一光。名降魔。直照魔王宮殿。令失常也。一時震動。魔將兵眾現種種可畏形狀。各執器仗欲害菩薩。是時菩薩入慈心三昧。一切刃首皆生蓮華。由是魔眾驚懾潰散。
  媚女敗毒於定心媸羸變質。
  魔有四女。端正無倫。共來菩薩前呈諸姿態。欲壞梵行。時菩薩以慈心力。四女皆變為老醜羸弱之狀。羞愧而退。
  於是堅窂地神踊躍而作禮。
  觀佛三昧經云。彈王問佛。汝之功德誰為證明。佛即垂無畏手指地。一切大地六種震動。時堅牢地神涌出唱言。我是證明。
  虗空天子展轉而報知。
  菩薩成佛已。地神報空神。空神報天神。乃至上天展轉相報。
  類蓮華而出水赫煥無方。
  涅槃經云。如來出世清淨無染。猶如蓮華。
  若桂月以懸空光明洞徹。
  涅槃經云。如來出世猶如秋月十五夜。清淨圓滿無雲翳。一切眾生無不瞻仰。
  經七日受提謂之麨蜜警以少小之言。
  七日者。如來成道已來日數也。提謂者。北竺二商人也。麨蜜者。天竺常食也。本行經云。佛成道七日。有樹神告二商人。一名提謂。一名波利云。汝可備供養如來。於是各獻麨蜜。佛受之。為說布施因果。故云少小之言。
  垂一音授賈客之戒歸賜與人天之福。
  佛聲無漏故云一音。賈客即提謂也。戒謂五戒。歸謂三歸。持戒果報。死生天上。次生人間。故云賜與人天之福。夫諸佛教化常法。有其七要。先發人心。一說布施。二說持戒。三說生天果報。四說果報樂味。五說果報過患。六教離世間。七難涅槃功德。今方成道。投機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