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爛。而後絕。時年四十五。

  宋慧紹

  不知何許人。八歲依沙門僧要。為童子。落髮於臨川招提寺。陰積薪高數丈。虗其中如龕狀。乃以所欲為辭要。要苦遮挽之。不從。復設八關齋會。別往來者。是日車馬奔輳。金帛填委。中夜忽失紹所在。求之則已坐薪龕中。而燎及頂額矣。然猶聞其唱一心云。俄有大星如斗。墜煙焰中。再墜再舉不可測。火三日乃已。又後三日。而一梧桐生其處。蓋紹無恙時所甞言者。且戒勿伐。時年二十八。其師僧要。壽一百六十。沒於招提寺。

  宋僧瑜

  生周氏。吳興餘杭人。年十二。為沙門。甞與曇溫慧光。廬於山南。號招隱。常曰。結果三塗。情形故也。情將盡矣。形亦宜捐。其遠追藥王焚身之軌可也。於是誦藥王品。以即火聚。時年四十四。後有雙桐。生其室。世號雙桐和尚。

  宋僧慶

  生陳氏。巴西安漢人。家世事五斗米道。慶猶悟其非。十三為沙門。止義興寺。淨脩梵行。願求見佛。初然三指。乃辟穀。大明三年二月八日。於武擔山寺西。對其所造淨名像前。焚身供養。有物如龍狀。從火升天。時年二十三。

  宋慧益

  廣陵人。史不書氏。少為沙門。有至行。大明四年。始辟穀。餌麻麥。六年絕麻麥。食酥油。頃之又絕酥油。服香丸。時雖肢體無力。而神情殊壯。七年四月八日。於鐘山置鑊。油滿其中。乘牛車詣龍門。辭孝武皇帝。乃入鑊。據小床。以油灌吉貝自纏。且灌一長帽著之。帝令太宰江夏王義恭。至鑊所勸曰。為道多塗。何必焚身。答曰。本願如此。不必上煩聖慮。乞度僧二十人。以隆佛法。有詔許之。即誦藥王正品。火至眉。聲猶朗然。翌日帝為設齋建寺。號藥王。以擬本事也。

  宋曇弘

  黃龍人。史不書氏。少為沙門。專精律部。宋永初中。遊番禺。止臺寺。又遊交趾仙山寺。誦無量壽及觀音經。誓生安養。孝建二年。乃聚薪自焚。弟子爭抱持以歸。則其身已半焦爛矣。更一月小差。復失之。跡其所往。則火赫然。而命已盡。明日人有見弘黃金色。身乘一鹿。以西馳者。

  齊法光

  秦州隴西人也。史失其氏。年二十九。為沙門。不服纊帛。辟五穀。啖松葉松脂。及飲香油。以焚身自誓。稍積薪於記城寺。大明五年。十月二十日。果滿其志。火至眉目。經聲猶了了。時年四十。
  始豐沙門法存。讀蓮經。慕藥王焚身供養事。且欲以化其鄉里之孱弱不立者。卒行其志。太守蕭緬。遣沙門慧深。為塔表彰之。

  齊法凝

  姓龐氏。會州人。初武帝甞於夢中。遊齊山。覺而徧問其地於群臣。卒莫有知者。乃詔天下訪求之。而得於會之城北七里所。因立精舍於上。給田度僧。以垂永久。凝以童子占籍焉。戒行精苦。禪觀修明。每入定。輙經月。至年七十。偶於佛像前。置高座。坐燒一指。晝夜略不動搖。火及臂煙燄愈熾。弟子或欲撲滅者。或呌呼禁止者。皆不聽。火遂及身。七日七夜。惟一灰聚。眾共埋骨其所。而樹塔焉。

  周普圓

  武帝時。戾上三輔。素行頭陀。樂以慈悲利益群品。諸少年有願從出家者。輙引度無所憚。默誦華嚴每徹一部。雖弟子莫之知也。多於林墓間。坐繩牀習定。屢閱晨夕間。乞食則一往村落。性無怖懼。常有鬼四目六牙。身毛下垂。手持曲杖竟前。圓瞪視而已。鬼遽隱。有人從圓乞頭。將自斬。其人因謝不受而止。有從乞手。遂自以繩繫腕於樹。以刀自肘斷予之。因悶絕仆地。竟卒於郊南之樊川。道俗慕其行。爭欲收葬。尋分其屍。為數段。以樹塔焉。

  隋普濟

  雍之北山互人。出家之初。即儀軌圓禪師習定業。然常誦華嚴。以自程課。周武廢教。乃復發願。脩普賢行。使大法再興。如果所願。當捨身供養。生賢首國。由是棲遲太白山中。飲澗啖草。以度時。開皇弘闡佛乘。濟欣慶彌厲。思酬所願。因投炭谷之西崖以殞。遠近奔赴。增巖填谷。為建白塔於高。峯焉。

  唐法曠

  姓駱氏。雍之咸陽人。少專儒素。後從弘善寺榮師。聽大論。年十六。講解通暢。詶答泠然。京師諸德推美焉。然尤習定。而不以時節方所。有間屢閱藏典。堅持律業。務行頭陀。以終其身。且每以離著。垂訓門徒。曰予惟生死滯著。從無始來。故受輪回。以至于今。中常怏怏。欲以試之。貞觀七年二月二十一日。去終南山四十里。許於炭谷內。脫衣掛樹。自刎而終。當是時。人無知者。建至八月。乃始訪得其處。而屍完潔云。
  唐汾州大乘寺有僧。亡其名。每以濁世難度。誓必捨身。期生安養。先為節食。服香者屢歲。於是卜日集眾。盛列旛蓋導衛。至於子夏學巖。面西而立。作佛觀久之。眾唱善哉。乃竦身高崖。投於深壑。望者見其至地。猶能起坐。及就視則已逝矣。

  唐會通

  雍州萬年御宿川人。出家隱居終南豹林谷。每讀法華經。至藥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