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慈忍。固其所也。
  山居五十餘年。逮終則壽七十二矣。永徽中。或於青溪。見僧擎錫跣足者。自稱般若師。議者以為悅無恙時。常誦般若。故云爾。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淛東沙門 曇噩 述
  慧學
  傳宗科

  唐智晞

  潁川陳氏子也。後以宦遊。徙居閩越。晞宿寤世幻。欲脫塵緣。而聞智者以三觀之指。王化台嶺。年二十始獲奉覲。定為師資。律儀具足。定業脩進。
  既而智者示滅。遺命晞居佛壟之脩禪道場。久之度水將構經臺。工以香鑪峯多檉柏。宜伐以給用。即白晞。晞不可。曰山靈未易犯也。明日遽使往。侍者曰。和尚謬耶。昨不許。而今反之。柰何。晞語之故。蓋夜夢有若送疏獻檉柏者。先是智者甞買傍海地數百里。為放生池。歷陳隋所在官司禁漁捕。如法。至是頑民無賴。悉自縱。晞知之。因偕頂禪師焚香禱智者。自爾梁滬無所得。而漁者相約以進善。一日戒弟子通亘曰。晚當有僧至。俄有著納執錫擎鉢之僧。見千二十步之外。趨東而隱。即有鐘聲發東谷。晞曰。此召我也。乃使治湯沐。夜坐臺上。執如意說法。辭眾寂然良久。弟子相與號呼以慟。復開目曰。生死世相。寧足悲耶。去勿閙亂吾。又曰。吾入道來。脇不著牀。四十九年矣。然於信施香火。曾莫敢負。而汝等尤當策勤。以相繼也。弟子問所往生。云吾疇昔之夢兜率處天之西北。宮殿青色。先師智者在焉。左右天人。皆坐寶座。一座獨空。吾問其故。先師答曰。灌頂却後六年。當來坐此。是知往生之効矣。翌旦命寺眾早齊。有來候疾者。齋罷辭去。晞留之曰。辛苦遠來。且待須臾。如何。其人固辭。復語曰。若不住可疾去。雨且至矣。是時天日方明。淨無雲翳。頃焉而晞告終。雨驟甚。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也。壽七十有二。葬智者龕前二百步。

  唐法嚮

  生楊州海陵葛岡之李氏。軀幹八尺。眉目秀整。儀狀傑然。性嚴恪寡言咲。足下有黑子。相者以為當得天下重名。年十六即出家。行頭陀。清淨自居。尤習誦法華。攝山棲霞寺恭禪師。為開室於寺側。使脩智者懺法三七日。屢見瑞應。
  後入京師。還鄉里大寧寺禪坐。從寺僧智喜請也。一日晝臥。驚起曰。火發。喜匍匐四出顧視無所有。嚮曰。五眩妄有所見耳。明日又如此者凡三度。乃之寧海。未幾而盜李子通。陷海陵。焚蕩殆盡。時虎害殊甚。方設齊祈禳。忽一虎入室掠人去。嚮逐後呼曰。何造次。可放此人。虎遂放之。若有知者。俄虎群集。嚮徧以杖扣其頭為說法。尋欲游天台。謂弟子曰。吾於天台。勢莫能至。徒與江南一山有緣爾。及過江止江陰。緇素欽仰。為創構定山寺。久之復於鹽亭之孤山。創構正見寺。而處焉。貞觀四年冬。遽告別門人曰。吾比夢惡。病且弗起矣。臥二十日。索湯盥沐剃髮。面西趺坐而終。壽八十七。始嚮欲以身施鳥獸。且慮嚼嚙狼藉。見者譏議。乃使葬山之西南隅。至是掘地得石。其陷處僅爾容柩。而累塔其上。
  嚮平昔言多預驗。貞觀二年。嚮每獨語曰。幽州女子以烏絲布頭巾。託常州賈人寄我。今久不來。何也。遣弟子逆之。纔及門而或果以巾至。嚮得則把玩嗟惋。亟碎裂分之。人一片。有不得者。時以為疑。三年詔括天下僧尼之義寧間私度者。悉罷歸編戶。而頭巾之讖著白矣。是歲大雪深數尺。嚮語弟子索新菜。弟子答以雪寒非得菜時。曰山上有。於是如言上山。行數里。至一樹下。果得菜。皆青嫩可羹茹。

  唐灌頂

  字法雲。姓吳氏。其先常州之義興人。祖避地臨海之章安。遂居焉。頂生三月。而亡其父。未能言。母偶稱佛法僧號。而頂斆之。音句清辯。家人驚異。於是攝靜寺拯法師。聞而歎曰。此子非凡。母因以非凡名之。七歲使事拯為弟子。所業日進。年二十受具。而譽益起矣。逮乎拯終。則當陳之至德初也。天台智者顗公出涖光宅。而頂從之。研繹觀門。頻蒙印可。陳祚告窮。乃隨智者。游歷廬阜。久留江陵玉泉寺。
  隋開皇十一年。煬帝以晉邸。出鎮維楊。從智者授王歸戒。俄旋台嶺。又從之。十七年智者疾。頂執侍如禮。未幾而智者告終。奉遺命。以智者手書信物。訃晉邸。而教旨。遣揚州總管府司馬王弘。送頂還山。仍就山飯千僧。以致追慕之意。且規置國清寺。仁壽元年。晉王以太子嗣位。頂入賀。兼謝置國清。詔遣散騎侍郎張乾威。送還山。仍賜帛三千疋。氈三百領。就山飯千僧。又加飾其寺焉。二年詔曰。夏序炎赫。道體休宜。禪悅資神。故多佳致。近令慧日道場莊論二師。講淨名經。全用智者義疏。判釋經文。禪師既是大師高足。法門委寄。今遣延屈。必蒙霈然。并法華經疏。隨使入京也。佇遲來儀。書不盡意。
  頂於是入京。為留三夏。大業七年。上治兵涿野。詔見行在所。貞觀六年。八月七日。以疾終於國清寺。壽七十二。先是謂弟子曰。甞聞之彌勒經。如來入滅。香煙若雲。汝多燒香。吾將去矣。因垂戒諸子。既而起立合掌。如有所見而敬者。且口稱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