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為父母。我脩道來經十劫。出示人間服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說偈已。光明香氣徧滿空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與諸大眾身紫金色。共御金剛臺來迎。玉因微笑坐逝。後刺史段懷然。作詩贊之曰。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銀臺。

  唐子瑀

  字真瑛。姓沈氏。吳興德清人。年未總角。辭親出家於郡之大雲寺。如意中。大赦。詔天下度人以祈國釐。遂獲薙落。受具於洛京大福先寺。澄聖中。歸執律柄。以紀綱清眾。平居各禮萬五千佛。兼行慈悲懺法。日夜勤至。俄有彈指行道者九人。忽隱去。問之無識者。然後知其為聖僧矣。或夕坐無鐙燭。而身出光明。天寶初。臨安足法師死。三宿而甦曰。見瑀冥中。謂王曰。足能講涅槃請宥之。王曰。甞聞巖崙能講矣。未聞足也。不許。瑀力爭之。瑀平生書經凡三藏。共萬有六千卷云。十一年趺坐而終。越明年闍維。啟龕視之。顏色殊不變。見者起敬。

  唐大行

  齊州人。每草衣木食。行法華三昧於泰山巖壑中。遂感普賢現身。後自歎以為此生云謝。他生未知。受報何地。因探藏得西方諸經。乃如法進脩。經三七日。忽於一夜。心目洞明。覩琉璃地。及十方佛。如明鑑中像。未幾。詔入內廷。賜號常精進菩薩。封開國公。久之示微疾。右脇而逝。葬泰山。

  唐安靜

  西域人也。開元十五年。東遊中國。至定陶。問丁居士墓所在。竟造而發之。則五色雲氣噴薄出土中。其骨皆金色。連環不斷。引之可長五丈許。考其聲則銼然清亮。以杖挑而負之。且別求地。樹塔以葬。久之畢事。靜亦告滅焉。初居士脩梵行。得心法於嵩山普寂禪師。及終合掌跏趺。凡一城中之寺院。鍾磬響應。蓋當時固已異矣。至是而人益敬慕。
  又有成都府徐果師者。狀若癡狂。語事多中。則亦誌公疆練之徒歟。

  唐明瓚

  初謁嵩山普寂禪師。得心法。尋遊衡山。執役南嶽寺。歷二十年。未甞言勞苦。遂隱居石廩峯。以極道趣。李泌方年少讀書。嗜靜僻。甞築室其地。不甚遠。夜聞梵唄音。且往見之。正值瓚發牛糞火出芋以啖。而泌拜於前。瓚徐指鑪旁地曰。可席此。因分半芋以啖之。無復他語。刺史歲脩祀事嶽祠下。而頹石礙行路。石甚鉅。遣里胥挽除之。役數百人。瓚憫其騷動。悉謝去。稍舉足蹴之。轉石抵山下。聲若雷震。虎害頗眾。瓚獨坐召一大虎前伏。出尺箠使啣之曰。宜為吾痛鞭諸所害人者。大虎去。虎暴由是遂絕。世率稱神異。卒諡大明禪師。有所著歌詞。載傳鐙錄。

  唐懷空

  出蜀之閬州梁氏。幼得度於鄉里耆闍山之廣福寺。既稟具。遊方見大寂於鍾陵。獲記莂焉。後掛錫彭城安豐山燕默。未甞干謁。而施者自至。不數載卒。成大伽藍。間有僧乘空而造其居者。晝夜繞垣墻行不輟。而蓮華輒隨步以生。見者異之。如是閱數日。遽辭空曰。却後三五載。當復此相依附矣。遂乘空去。興元元年。空示寂。壽八十八。長慶元年二月。始入塔。

  唐無漏

  姓金氏。新羅國王子也。幼慕延陵之節。竟讓儲貳。而委質釋迦法中。既附艦西遊華夏。尋度流沙。陟葱嶺。將盡禮天竺勝跡。會異比丘語之曰。子於舊記未甞有名。而輒欲往其亡乃不可乎。因使教化毒龍。以進其堅忍。禱祈觀音。以篤其智願。而漏或為龍授三歸依戒。或於像前。住禪定者四十九日。然比丘猶以為子之緣。特於唐土尤稔。乃反結庵於賀蘭山之白茅谷。安史之亂。肅宗治兵靈武。屢夢金色人前唱寶勝如來名號。詢之群臣。舉以漏對。即徵聘不為起。後命朔方副元帥。中書令郭子儀。躬至諭旨。始奉詔。逮陛謁。上瞪視曰。此誠夢中所見者。留之內道場供養。宼平。百官扈蹕歸京師。漏上表乞還山。上優答不允。上元三年。忽化去。現雙足形於內道場門之右闔上。度去地可數尺許。吏白狀。上御步輦過之。得遺表其所閱之。其言指。槩求歸葬故山而已。詔可遣中使監護鹵簿導送。且置廨宇於懷遠縣。蓋漏平生所由往來也。喪輿至此。堅不可舉。於是別構堂以奉安之。軆貌至今無變壞。其堂內門闔。即內道場之門闔也。然當時所現雙足之跡猶存云。

  唐廣陵大師

  形質寢陋。性坦率。不事儀律。僑寓孝感寺。日遊市肆。與群少年飲啖。至相聚屠犬豕。鈔掠錢物。賭博闘敺。無不為。夜歸闔戶閴然。略未甞出聲。間有耆年訶之曰。汝雖不自重。寧不為佛法慮乎。廣陵咲曰。燕雀焉知鴻鵠之志。既而其室之戶。過晝久不闢。或從隙窺之。見其坐牀上如入禪定。然神光出眉宇間。朗照四壁。因大驚。馳報近遠道俗。擁廊廡共排戶省視。則固逝去矣。且其平生。素無名稱而驟。所謂廣陵大師者。則亦姑以其後之所見。而系其尊重之意爾。

  唐神會

  本西域人。後祖父入中國。冐姓石氏。占藉鳳翔。會性懸解獨得。世莫知之。年三十入蜀謁無相大師利根頓發。冥契心印。無相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