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得親近。欲重宣此義。而說讚曰。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文集)。
戊辰(二年)
觀察使裴休守宣城。甞與名緇講道。門人謂公曰。敢問三界之言未立。人不知脩行。不見因果。介景福者。不為之少。洎斯教也。行乎中夏。愚人畏罪損其惡。賢人望福增其善。增之不已。則至今當盡善矣。損之不已。至今當無惡矣。何昏迷暴虐。無減於秦漢之前。福慧聽明。不增於魏晉之後。歸之者殊途輻湊。立之者萬法雲興。宜使吾人盡昇覺路。不宜蚩蚩庶類由古它□。若斯之迷也。由之之固。庸非溺乎。公笑謂之曰。大明肇啟。法不齊備。聖人繼出。代天為工。結繩畫卦。文質滋改。一聖立一法生。天道人事。顯若符契。夫燧人氏之未有火也。則天無火星。人無火食。龜無火兆。物無火灾必矣。少昊氏之未理金也。則天無金星。人無金甲。龜無金兆。物無金灾必矣。及聖人攻木出火。鍛石取金。於是乎精芒主宰。騰變上下。則知世法時。事隨聖人也。探精神之源。窮性命之表。作大方便。護於羣生。羣生受之而不知。蓋猶天道運行。物以生茂。皆謂自己。孰知其然也。於是問者廓然自得佛味。及詔許立寺。而宣之。士民。相鼓以□請。先立之于宣郛。遂復新興寺焉○是年裴休復禮請黃蘖運禪師。至州寓開元寺。旦夕受法。
己巳(三年)
湖南觀察使裴休。謁華林覺禪師。休問師有侍者否。曰有一兩個。休云在什麼處。覺乃喚大空小空。時二虎自庵後而出。休大驚。覺語虎曰。且去。有客在。二虎哮吼而去。休問。師作何行業感得如斯。覺云會麼。休云不會。覺云山僧常念觀音。休歎異而去。覺隱居常持錫。夜出林間。七步一振錫。一稱觀音號。有僧來參。方展坐具。覺曰。且緩緩。僧曰。和尚見個什麼。覺云。可惜許磕破鍾樓。其僧有省。
庚午(四年)
八月黃蘖運禪師示寂。諡斷際禪師。塔曰廣業。丞相裴休紀其語曰。傳心法要有一二十章。皆直指之道(傳燈)。
辛未(五年)
五月詔京兆弘辨禪師入內。帝問禪宗何有南北之名。對曰。禪門本無南北。自諸祖至弘忍大師。有二弟子。一慧能。受衣法居嶺南。一名神秀。在北揚化。得法雖一。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故曰南頓北漸。非禪宗有南北之名也。帝曰何名戒定慧。對曰。防非止惡。名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帝曰。何名方便。對曰。權巧之門。拔接中下。曲施誘廸。謂之方便。設為上根。言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者。斯亦方便之談。以至祖師玄言忘功絕謂。亦無出方便之迹。帝曰。何為佛心。對曰。佛者覺也。謂有智慧覺照為佛心。帝曰。有人念佛如何。對曰。如來說法。隨根器而說。為上根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中下根者。未能頓曉。是以佛開觀門。令念佛生於極樂。帝曰。有持經呪求佛如何。對曰。如來種種說法。皆為一乘。如百千眾流。莫不朝宗于海。如是差別諸緣。皆歸薩婆若海。帝曰。祖師既傳心印。金剛經云。無所得法如何。對曰。佛之一化。實無一法與人。但示各各自性同一法藏。當時燃燈如來。但印釋迦本法而無所得。方契然燈本意。帝曰。禪師既會祖意。還禮佛看經否。對曰。沙門禮佛誦經。蓋是住持常法。有四報焉。依佛戒脩身。參尋知識。漸脩梵行。履踐如來所行之迹。帝曰。何為頓見。何為漸脩。對曰。頓明自性。與佛無二。然有無始染習。故假漸脩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喫飯。非一口便飽。是日辨對七刻方罷。帝悅。賜號圓智禪師○是日有詔。增脩天下祖塔。應未經賜諡者。所在以聞。大常考行頒賜(五燈)。
壬申(六)
江州復廬山東林寺。刺史崔黯為碑。略曰。佛以諸法化人。所謂救溺以手。救火以水。其於生人。恩亦弘矣。今天子取利益生人。復其教。江州奉列詔。予訪茲地。松籟冷然。喜而復之。甞觀晉史。見遠公之事。其辨若注。其言若鋒。足以見其當時。且金陵六代。代促俗薄。臣以功危。主以疑慘。□□為四方之中。有江山之美。遠公豈非得計於此。而視於時。□□□□□□□□□□□□□□□□□□□□□□□□□□□□□□□□□□□□□□□□□□□□遠三相挾。而為天下具美矣○帝加諡遠法師。曰辨覺(廬山記)。
癸酉(七)
溈山靈祐禪師住溈山。學者輻湊。值武宗毀教。遂空其所。師褁首隱於民。後值宣宗興教。裴休請迎而出。復到其所居。為同慶寺。諸徒復來。其事如初。師敷揚宗教四十餘年。達者不可勝數。入室弟子四十一人。是年正月九日(碑云八年正月)。盥漱敷坐。怡然而寂。壽八十三。臘六十四。諡大圓禪師。塔曰清淨。相國鄭愚為碑。略曰。天下之言道術者多矣。各用所宗為是。而五常教化之外。於精神性命之際。史氏以為道家之言。故老莊之類是也。然至於盪情累外。生死出於有無之間。超然獨得。則浮屠氏之言禪者。庶幾乎盡也。非明達瓌宏之器。不能得其傳。當其傳。是皆鴻龐偉絕之度也。師居溈山。恬然晝夕。非夫外死生忘憂患。其順大和者。孰能與於是哉。且生死於人得喪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