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處去。師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座云。某甲隨和尚去得否。師云。汝若隨吾。則須銜一莖草來。乃集門人告曰。星翳燈幻。其來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言訖而逝。師得法於馬祖。後歸池陽。三十年不下南泉。會宣城觀察使陸亘大夫。請下山。伸弟子之禮。由是學徒雲集云(五燈)。
乙卯(九年)
四月丁巳。宰相李訓上疏。請罷內道場。沙汰僧尼濫偽者。制可。是日詔下。方毀大內靈像。俄暴風聿起。含元殿鴟吻俱落。內外城門樓觀俱壞。士民震恐。帝以訓所請忤天意。亟詔停前沙汰。詔復立大內聖像。風遂頓息(舊史五行志是冬李訓受誅)○八月白居易。以所著文集。勒成六十卷。編納盧山東林大藏。自為記。欲與二林結他生之緣(廬山記)○九月道吾圓智禪師示寂。壽六十七。敕諡脩一大師。
丙辰(開成元年)
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賜紫大達法師端甫卒。忠舘脩撰裴休製碑。略曰。為丈夫者。在家則張仁義禮樂輔天子。以扶世導俗。出家則運慈悲定慧佐如來。以闡教剎生。捨此無以為丈夫也。師年十七為比丘。自是經律論無敵於天下。德宗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論議。賜紫方袍。復詔侍皇太子於東朝。順宗深仰其風。親之若昆弟。相與臥起。恩禮特隆。憲宗數幸其寺。待之若賓友。常承顧問。注納偏厚。由是天子益知佛為大聖人。其教有大不思議事。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吳幹蜀。潴蔡蕩鄆。而天子端拱無事。詔和尚率緇屬。迎真骨於靈山。開法場於祕殿。為人請福。親奉香火。既而刑不殘。兵不黷。赤子無愁聲。江海無驚浪。蓋參用真乘。以毗大政之明效也。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以標表清眾者十一年。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向西右脇而滅。荼毗得舍利三百餘粒。
丁巳(二年)
衢州子湖利蹤禪師。初入南泉之室。乃抵衢州馬蹄山。結茅宴居。是年邑人翁遷貴。施山下子湖創院。後咸通二年。敕賜額曰安國。師甞示眾曰。子湖有一隻狗。上取人頭。中取人心。下取人足。擬議即喪身失命。
戊午(三年)
三月僧統清涼國師澄觀示寂。師生歷九朝。為七帝門師。春秋一百有二。僧臘八十有三。身長九尺四寸。垂手過膝。目夜發光。視晝不瞬。才供二筆。聲韻如鐘。文宗以祖聖崇仰。特輟朝三日。重臣縞素。奉全身塔于終南山。未幾有梵僧到闕。表稱於葱嶺見二使者。凌虗而過。問之。答曰。北印土文殊堂神也。東取華嚴菩薩大牙。歸國供養。有旨啟塔。果失一牙。唯三十九存焉。遂闍維。舍利光明瑩潤。舌如紅蓮色。賜號清涼國師。塔曰妙覽。相國裴休奉敕撰碑。敕寫國師真。奉安大興唐寺。
己未(四年)
四月祕丞劉軻撰廬山東林寶稱律師塔碑。略云。師諱智滿。凡講四分律。二十七過。前後臨壇。一十四會。以戒律度數萬人。其縉紳君子與師游者。有若白侍郎居易。李賓客渤。李中書肇。裴宣州誼。門弟子數十人。軻甞執門人之禮。敢忘實錄。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第十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第十一
宋括山一庵釋 本覺 編集
明真如居士 畢廷瓚 較訂
唐
武宗
庚申(開成五年)
正月六日。終南山圭峯宗密禪師趺坐示寂。荼毗得舍利。明白潤大。壽六十二。持服四眾哀泣喧野。宣宗追諡定慧禪師。初於圓覺經有所悟。為遂州道圓禪師法嗣。尋至上都。見華嚴疏主澄觀大師。執弟子之禮。觀曰。毗盧華藏。能隨我游者。其汝乎。北遊清涼山。迴住鄠縣草堂寺。未幾復入寺南圭峯蘭若。大和中。徵入內。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惟相國裴休。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著禪源諸詮集一百卷。都序兩卷。又著圓覺華嚴涅槃金剛唯識起信法界觀等經疏鈔。裴相國為撰傳法碑。略曰。師皇皇於濟拔。汲汲於開誘。故親師之法者。貪則施。暴則斂。昏則開。惰則奮。憧憧而來。忻忻而去。所在不可勝紀。吾不識其境界之廣狹。議者又烏知大道之所趣哉(此據裴〔休〕國傳法碑所紀也。傳燈謂。師會昌元年示寂)。此是月文宗崩。武宗即位○九月召道士趙歸真等。入禁中。脩金籙道場。十月帝昇玄壇。親受法籙。左拾遺王哲諫云。王業之初。不宜崇信太過。帝不納。
辛酉(會昌元年)
六月以道士劉玄靜。為光祿大夫○十月雲巖晟禪師示疾。二十六日喚主事僧。令備齋。來日有上座發去。至二十七夜。師乃歸寂。荼毗得舍利千餘粒。諡無住大師。塔曰淨勝。得法上首洞山价禪師也。
壬戌(二)
裴休廉于洪州。自黃蘗山。迎希運禪師。至州憩龍興寺。旦夕問道。贈詩曰。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挂錫十年棲蜀水。浮盃今日渡章濱。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華結勝因。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
癸亥(三)
九座山正覺大師諱智廣。興化軍仙遊人。元和二年示生。初參鹽官安國師。及鄂州無等禪師。有省。遂南旋止泉州。常持鐵鉢。并一百犬自隨。至是值武宗將廢教。乃遁岩谷。宣宗復教。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