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居右。弟子遵而行之(隱子三武論)○天竺月婆首那(此云高空)。於東魏譯經。
己未(五)(五)(興和元)
  傅大士重入都。三月帝於壽光殿。共論真諦。大士曰。息而不滅。帝又請講金剛經。大士揮案一拍而起。常不喻。再請講。大士乃索柏板升座。唱四十九頌。頌終便去○東魏佛陁扇多。至是譯經論一十部○釋道臻。博通經義。魏文帝尊為師傅。於京立大中興寺。尊為魏國大統。臻乃大立科條。佛法由是載興。後大乘陟岵相次而立。又於昆池。置中興寺莊。池之內外。稻田百頃。竝以給之。及卒帝哀之廢朝。喪事所資。竝歸天府。
庚申(六)(六)(二)
  河南王。遣使貢方物。求佛像并經論十四條。敕盡與之。外賜御製涅槃等經講疏一百卷○傅大士。辭帝東歸。後數月復至都。歸而置寺。躬寫經律千餘卷。大士三至京師。所度道俗。不可勝計○釋僧林。德能動物。潼州豆[□@豈]山。神化大蠎來。林為授三歸。因不興災。化迹非一(本傳)。詔以鄴城舊宮。為天平寺。
辛酉(七)(七)(三)
  于闐國。獻玉佛像一身○高麗等八國。貢方物求涅槃等疏論○三月十二日。帝於華林園之重雲殿。講金字般若三慧經。太子王侯。宗室外戚。百辟卿士。外域雜使。義學千僧。外國僧眾。莫不肅容觀聽。凡講二十三日。自開講迄於解座。日設遍供。普施京師。文武侍衛。竝加班賚。上躬務儉約。體安非素。外絕三驅之體。內屏千鍾之宴。膳夫所掌。歲撤萬金。掖庭之費。年減巨億。故能無損國度。財法兼施。是講也。宮中佛像。悉放光明。夜必澍雨。朝則晴霽。天地震動。異香滿觸。十種靈異。具如陸雲之序(弘明集)○魏連歲大稔。穀一斛九錢○東魏毗目智仙。本烏萇王種。於鄴城譯經。
壬戌(八)(八)(四)
  魏釋曇鸞。志欲延壽。而後脩佛法。聞江南陶隱居有仙術。大通中達梁。到其山所。陶欣然以仙方十卷授之。及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脩鍊。至洛下。逢西竺菩提流支。乃問。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支唾地曰。是何言歟。此土何曾有長生法。縱得長生。少時不死。終更輪迴三有耳。即授以觀無量壽經曰。此大仙方。依而脩之。永出生死。鸞乃焚其仙經。恐誤後來。精脩淨土。流化弘廣。魏主重之。號為神變。是年感香花幡樂來迎。奄然而逝。鸞有論集流行。仍自號為元簡大士云(本傳)○東魏天竺瞿曇般若流支。(此云智希)自元象初至是。譯經論十八部九十二卷(釋教錄)。
癸亥(九)(九)(武定元)
  釋尚圓。以呪術救物。梁武陵王(紀)。宮中鬼恠為魅。王令射者射之。鬼接而返擲。請圓入宮。諸鬼競前。作諸恠變。圓安坐告曰。汝等小鬼。敢入王宮。能變我身。則可自變萬種。且住聽我一言。諸鬼合掌住立。圓始發云。南無佛陀。鬼皆失所。自爾安靜。武帝聞而召之。大蒙賞遇(本傳)。
甲子(十)(十)(二)
  傅大士。以屋宇田地資生什物。悉皆捐捨。營立精舍。設大法會。普為眾生。懺滅罪苦。速得解脫。傾捨既盡。創立草庵。妙光亦自立庵。草衣木食。晝夜勤苦。
乙丑(十一)(十一)(三)
  西魏宇文泰。於長安。立追遠陟屺大乘魏國安定中興等六寺。度一千僧。又造天保寺。供養瑋法師。及弟子七十餘人。於安州。造壽山梵雲二寺。又造大福田寺。供養實國師。又於實師墓所。造福田寺。又為大可汗大伊尼。造突厥寺(辨正)。
丙寅(中大同元)(十二)(四)
  帝自天監中。事釋氏法。長齋斷酒肉。不聽音樂。雖居暗室。常理衣冠小坐。暑月未嘗褰袒。造光宅同泰等五寺。常供千僧。製諸疏論。帝嘗作淨業賦。其序有云。朕不噉魚肉。不與嬪侍同處。四十餘年矣。既不食眾生。無復殺害障。既不御內。無復欲惡障。除此二障。意識稍明。乃作淨業賦(其賦略云)觀人生之天性。抱妙氣而清靜。感外物以動欲。心攀緣而成眚。遇常發於外塵。累必由於前境。懷貪心而不厭。縱內意而自騁耳。流連於絲竹。眼轉移於五色。香氣馞起。觸鼻發識。舌之受味。甘口噉食。身之受觸。以自安怡。細腰纖手。弱骨豐肌。附身芳潔。觸體如脂。狂心迷惑。倒想自欺。如是六塵。同障善道。方紫奪朱。如風靡草。抱惑而生。與之偕老。隨逐無明。莫非煩惱。由是外清眼境。內淨心塵。與德相隨。與道為隣。見淨業之可愛。以不殺而為因。離欲惡而自脩。故無障於精神。患累已除。障癡亦淨。如久澄水。如新磨鏡。外照多像。內見眾病。既除客塵。反還自性。心清若氷。志潔如雪。結縛既除。憂畏亦滅。與恩愛而長違。顧生死而永別(弘明集)○三月乙巳。上幸同泰寺捨身。四月丙子。群臣納帛。奉贖還宮○月婆首那。入梁見帝。帝留譯經。
丁卯(太清元)(十三)(五)
  上幸同泰寺捨身(通鑑)○杜弼仕高歡。甚見敬。使西魏。魏帝知。弼深於佛理。問佛性法性寬狹之旨。弼曰。非寬非狹。帝稱善(本傳)○釋僧妙(西域。獻佛舍利。帝送妙。妙頂奉。忽夜放光照天地。合城贊歎聲聞數十里)。
戊辰(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