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漢地沙門之始○士衡甞於洛陽。講道行經。又為此土講經之始。
戊寅(三)(景耀元)(景帝)(休永安元)
西域白延至洛譯經。
己卯(四)(二)(二)
罽賓國以賊竊。釋子形服作亂。王怒毀寺殺僧。王秉劒至師子尊者前曰。師得蘊空否。曰已得蘊空。王曰離生死否。曰已離生死。王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祖曰身非我有何吝於頭。王即斬之。白乳涌高數尺。王臂自墮于地而死。後弟子收師。報體而建塔焉。
庚辰(元帝奐景元元)(三)(三)
竺大力入吳譯經。至是還西域。
辛巳(二)(四)(四)
天竺支疆梁樓至洛譯經(正宗)○竺律炎於揚都。譯經三部○沙門朱士。行於洛陽。講道行經。義有不通。乃發迹往于闐。求正本焉。
壬午(三)(五)(五)癸未(四)(炎興元)(為魏所滅)(六)甲申(魏咸熙元)(吳歸命侯皓元興元)
魏四十五年中。西域沙門六人。所出經律論十二部。凡一十八卷。
西晉
姓司馬。都洛邑及長安。為東西京(至元帝都建康為東晉)。西晉。四主。五十二年。
乙酉(晉世祖)(炎)(泰始元)(十二月受魏禪)(吳歸命侯)(皓)(甘露元)
十二月晉世祖武帝即位。帝龍顏奇偉。盛明革運。大崇佛事。廣造伽藍(方志)。○吳主孫皓。遍毀神祠波及梵宇。遣臣詰僧。會會挫其辭。皓乃召會。問佛之善惡報應。會曰。明主以仁德治天下。則赤烏翔嘉禾苗。善既有應。惡亦如之。易稱積善餘慶詩美。求福不回。皓曰。周孔既明。安用佛教。會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迹。佛教不止淺言故。詳示其要。皆為善也。聖人唯恐善之不多。陛下以為嫌何也。皓無以酬之。遂罷他日宿衛治。圃得金像。皓使置穢處。以為笑樂。俄得腫疾。隱處尤痛。卜曰坐犯大神。皓禱諸廟不效。宮人曰。乃不請福於佛耶。皓曰。佛神若是怪乎。曰佛之威靈若天。皓悟曰。吾以慢像致此耳。乃迎像供事之。仍請會說法悔罪。會為開示玄要及授五戒。少頃疾愈。由是奉會為師。崇飾寺塔(法苑)。
丙戌(二)(寶鼎元)
竺曇摩羅察(此云法護)。燉煌人。初遊西域。大賷梵經。還歸東夏。是年至長安譯經。教相廣流此土者。法護深有殊功。護為此土求經沙門之始也。
丁亥(三)(二)戊子(四)(三)己丑(五)(建衡元)庚寅(六)(二)辛卯(七)(三)
西域揵陀勒至洛陽。人莫能測。偶曰。盤鵄山有古寺基。可共脩立。眾人依言。發掘果得石基。因共脩立。以勒為寺主。去洛百里。朝朝至洛赴齋。暮乞油一鉢還寺。然燈其行如飛(僧傳)。
壬辰(八)(鳳凰元)
法護。出新道行經十卷○河州唐述谷。至是立寺。寺東谷中有一天寺。常聞鐘聲。人入其山。每逢仙聖。恍惚現寺。東北嶺上。出於醴泉。甜而且白。服者不老。
癸巳(九)(二)甲午(十)(三)乙未(咸寧元)(天冊元)丙申(二)(天璽元)丁酉(三)(天紀元)
闕公則悟放蕭然唯勤法事。至是遷寂。忽現空中報言。生西方安樂界矣(僧史)。
戊戌(四)(二)己亥(五)(三)庚子(太康元)(四為晉所滅)
九月康僧會卒。會譯經十四部三十卷。
吳五十九年中。道俗四人。譯經百八十九部。凡四百十七卷。
辛丑(二)
壬寅(三) 劉薩何病死。入冥見梵僧。指往會稽育王塔處懺悔。既蘇出家名慧達。至會稽遍求不見。偶一夜聞地下鐘聲。即誠懇經三日。忽從地涌出寶塔。高一尺四寸廣七寸。佛像悉具。達既見塔精勤禮懺。瑞應頗多。明州育王塔。自是始也(塔傳)。
癸卯(四) 抵世常供養沙門不憚。忽有僧來。貌陋衣獘。令常洗足常不肯。僧乃現大身。昇空而去常悔焉(感通傳)。
甲辰(五) 乙巳(六) 丙午(七)
丁未(八) 初太康三年。朱士衡得道行經梵本。遣弟子送歸洛陽。未發之間。于闐小乘眾。白王云。漢僧欲以婆羅門書。惑亂正典。王若不禁之。將聾盲漢地也。王即不聽賷經。士衡憤慨。乃求燒經為證。王乃積火燔之。士衡誓曰。若大法應流漢地者。經當不燒。言已投經火中。火滅經存。更覺光鮮。大眾駭服。至是遂送達。到洛陽住三年。復至許昌二年。後無羅叉。譯放光般若是也。
戊申(九) 己酉(十)(四月武帝崩) 庚戌惠帝(衷)永熈(元)
辛亥元康(元) 帝於洛下造興聖寺。常供百僧(方志)。
壬子(二) 于闐無叉羅。譯放光般若經三十卷。
癸丑(三) 甲寅(四)
乙卯(五) 優婆塞竺叔蘭譯經二部。
丙辰(六) 天竺耆域。初來交廣。竝有靈異。既達襄陽。欲寄載過江。舟人見是胡僧。輕而不載。及船達岸。域已前行。路見兩虎。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頭。虎下道而去。見者皆敬。至是于洛陽。或告人。前世事指支法淵從羊中來。竺法興從天中來。又曰。比丘衣服華麗不應素法。有太守滕永文經年得病。兩脚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