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123-中国撰述史传部编年通史-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第9页

審。其有道行精勤者。聽仍在道為行。凡麤者。有籍無籍。悉罷歸齊民。令依旨簡遣其諸州。還俗者。僧尼合一千三百二十七人。奏可。
  太和十六年。詔。以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聽度僧尼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釋老志。太和十六年詔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聽太州度一百人為僧尼。中州五十人。下州二十人。以為常準。著於令。
  太和十七年。詔立僧制。四十七條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釋老志。云云。
  太和二十年。詔準師義哭僧。登於門外。又詔。為沙門跋陀。立少林寺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釋老志。太和十九年四月。帝幸徐州白塔寺。顧謂諸王及待官曰。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師。受成實論於羅什。在此流通。後授淵法師。淵法師授登紀二法師。朕每翫成實論。可以釋人深情。故至此寺焉。時沙門道登。雅有義業。為高祖眷賞。恒侍講論。曾於禁內。與帝夜談。同見一鬼。二十年卒。高祖甚悼惜之。詔施帛一千匹。又設一切僧齋。并命京城。七日行道。又詔。朕師登法師。奄至徂背。痛怛摧慟。不能已已。比藥治慎喪。未容即赴。便準師義。哭諸門外績素之。又有西域沙門。名跋陀。有道業。深為高祖所敬信。詔。於少室山陰。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給衣供。
  太和二十一年。詔於僧羅什舊堂所。建三級浮圖。又令訪其子以聞。是年。改監福曹為昭元。以斷僧務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釋老志。太和二十一年五月。詔曰。羅什法師。可謂神出。五才志入四行者也。今常住寺。猶有遺地。欽悅脩蹤。情深遐邇。可於舊堂所。為建三級浮圖。又見逼昏虐。為道殄軀。既暫同俗禮。應有子嗣。可推訪以聞。當加敘接 按續文獻通考。是年。改監福曹為昭元。備官屬。以斷僧務。
  □□□年。京兆王太興。請為沙門。詔皇太子。於四月八日。為之下髮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京兆王太興傳。初太興遇患。請諸沙門行道。所有資財。一時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齋。及齋後。僧皆四散。有一沙門方云。乞齋餘食。太興戲之曰。齋食既盡。惟有酒肉。沙門曰。亦能食之。因出酒一斗羊脚一雙。食盡猶言不飽。及辭出後。酒肉俱在。出門追之無所見。太興。遂佛前乞願。向者之師。當非俗人。若此病得差。即舍王爵入道。未幾便愈。遂請為沙門。表十餘上乃見許。時高祖南討在軍。詔皇太子。於四月八日。為之下髮。施帛二千匹。
  □□□年。起七覺殿。為四禪室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佛法金湯編。魏文帝。每運慈悲。常行信捨。口誦法華。身持淨戒。起七覺殿。為四禪室。
  世宗景明□年。詔。準代京靈巖寺石窟。於窟南伊闕山。為高祖文昭皇太后。營窟二所 按魏書世宗本紀。不載 按釋老志。景明初。世宗詔大長秋卿白整。準代京靈巖寺石窟。於洛南伊闕山。為高祖文昭皇太后。營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斬山二十三丈。至大長秋卿王質。謂斬山太高。費功難就。奏求下移。就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
  景明四年夏四月庚寅。南天竺國。獻辟支佛牙 按魏書世宗本紀。云云。
  正始□年。詔孫惠蔚。於禁內夜講佛經 按魏書世宗本紀。不載 按孫惠蔚傳。惠蔚。先單名蔚。正始中。侍講禁內。夜論佛經。有愜帝旨。詔使加惠。號惠蔚法師焉。
  永平元年。詔。僧人犯殺人已上罪者。依俗斷。餘犯付照元曹 按魏書世宗本紀。不載 按釋老志。先是。立監福曹。及改為昭元。備有官屬。以斷僧務。高祖時。沙門道順惠覺僧意惠紀僧範道并惠度智誕僧顯僧義僧利。竝以義行知重。世宗即位。永平元年秋。詔曰。緇素既殊。法律亦異。故道教彰於互顯。禁勸各有所宜。自今已後。眾僧犯殺人已上罪者。仍依俗斷。餘犯悉付照元。以內律僧制之。
  永平二年冬。帝為諸僧朝臣。講維摩詰經。沙門統惠深。請定僧尼法禁。從之 按魏書世宗本紀。永平二年冬十有一月己丑。帝於式乾殿。為諸僧朝臣。講維摩詰經 按釋老志。二年冬。沙門統惠深。上言僧尼浩曠。清濁混流。不遵禁典。精麤莫別。輒興教律法師。羣議立制。諸州鎮郡。維那上座寺主。各令戒律自修。咸依內禁。若不解律者。退其本次。又出家之人。不應犯法。積八不淨物。然經律所制。通塞有方。依律。車牛淫人不淨之物。不得為己私畜。唯有老病年六十已上者。限聽一乘。又比來僧尼。或因三寶。出貸私財。募緣州外。又出家捨著。本無凶儀。不應癈道從俗。其父母三師。遠聞凶問。聽哭三日。若在見前。限以七日。或有不安寺舍。遊止民間。亂道生過。皆由此等。若有犯者。脫服還民。其有造寺者。限僧五十以上。啟聞聽造。若有輙管置者。處以違勅之罪。其僧寺僧眾。擯出外州。僧尼之法。不得為俗人所使。若有犯者。還配本屬。其外國僧尼。來歸化者。求精檢。有德行合三藏者。聽住。若無德行。遣還本國。若其不去。依此僧制治罪。詔從之。
  永平三年。迎置玉像於洛濱報德寺 按魏書世宗本紀。不載 按釋老志。先是。於恒農荊山。造珉玉丈六像一。永平三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