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供 按王縉傳。縉素奉佛。不茹葷食肉。晚節亢謹。妻死以道政里第。為佛祠。諸道節度觀察使來朝。必邀至其所。諷令出財佐營作。初代宗喜祠祀。而未重浮屠法。每從容問所以然。縉與元載盛陳福業報應。帝意向之由。是禁中祀佛。諷唄齋薰。號內道場。引內沙門日百餘。饌供珍滋。出入乘廐馬。度支具廩給。或夷狄入宼。必合眾沙門誦護國仁王經為禳厭。幸其去則橫加錫與。不知紀極。胡人官至卿監封國公者。著籍禁省。勢傾公王。羣居賴寵。更相陵奪。凡京畿上田美產。多歸浮屠。雖藏奸宿亂。踵相逮。而帝終不悟。詔天下官司。不得箠辱僧尼。初五臺山祠鑄銅為瓦。金塗之。費億萬計。縉給中書符。遣浮屠數十輩。行州縣。斂丐貲貨。縉為上言國家慶祚靈長。福報所馮。雖時多難。無足道者。祿山思明。毒亂文煽。而皆有子禍。僕固懷恩。臨亂而踣。西戎內宼。未及擊輙去。非人事也。故帝信愈篤。七月望日。宮中造盂蘭盆。綴飾鏐琲。設高祖以下七聖位。幡節衣冠皆具。各以帝號識其幡。自禁內分詣道佛祠。鐃吹皷舞。奔走相屬。是日立仗。百官班光順門。奉迎導從。歲以為常。羣臣承風。皆言生死報應。故人事置而不修。大歷政刑。日以堙陵。由縉與元載杜鴻漸倡之也 按舊唐書代宗本紀。永泰元年九月。內出仁王佛經兩輿。付資聖西明二佛寺。置百尺高座講之。及奴虜宼逼京畿。方罷講。冬十月己未。復講仁王佛經於資聖寺。
  大歷三年。詔杭州僧惠崇。內賜紫袈裟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代宗實錄云云。
  大歷四年。帝建道場。惑佛光現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佛祖統紀。代宗大歷四年。帝於大明宮。建道場。感佛光現。諸王公主。近侍諸臣。竝覩光相。自子夜至鷄鳴。宰相裴冕上表稱賀。
  大歷九年。勅建七級浮圖於牛首山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佛祖統紀。大歷九年。帝夢建康牛首山。辟支佛來見。勅太子詹事古侁。於山中。建七級浮圖。
  □□□年。詔僧徒入內道場。禮萬佛山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杜陽雜編。代宗崇奉釋氏。每舂百品香。和銀粉以塗佛室。遇新羅國獻五彩氍毹。製度巧麗。亦冠絕一時。每方寸之內。即有歌舞伎樂列國山川之象。忽微風入室。其上復有蜂蝶動搖燕雀飛舞。俯而視之。莫辨真假。又獻萬佛山可高一丈。因置山於佛室。以氍毹藉其地焉。萬佛山則彫沉檀。珠玉以成之。其佛之形大者或逾寸。小者七八分。其佛之首。有如黍米者。有如半菽者。其眉目口耳。螺髻毫相。無不悉具。而更鏤金玉水精為幡葢。流蘇庵羅薝蔔等樹搆百瑤。為樓閣臺殿其。狀雖微。而勢若飛動。又前有行道僧徒。不啻千數。下有紫金鐘。徑闊三寸。上以龜口銜之。每擊其鐘。則行道之僧。禮首至地。其中隱隱。謂之梵音。葢關戾在乎鐘也。其山雖以萬佛為名。其數則不可勝紀。上因置九光扇於巖巘間。四月八日。召兩眾僧徒。入內道場。禮萬佛山。是時觀者歎非人工。及覩九色光於殿中。咸謂之佛光。即九光扇也。由是。上令三藏僧不空。念天竺密語千口而退。
  德宗建中元年。秋七月丁丑。罷內出盂蘭盆。不命僧為內道場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德宗本紀云云。
  興元元年。迎法照法師。入禁中。教宮人念佛及五會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佛祖統紀。德宗興元元年。法照法師。於并州。行五會教人念佛。帝於中宮。常聞東北方有念佛聲。遣使尋至太原。果見師勸化之盛。乃迎入禁中。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
  貞元三年。宇文炫奏。以鄉落廢寺。為學舍材。勅以侵毀三寶罪之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佛祖統紀。貞元三年。京兆尹宇文炫奏。乞以鄉落廢寺。為學舍材。勅曰。奉佛之宮。轉為儒館。此侵毀三寶之漸。罪在不宥。炫慙懼。即日自解歸。
  貞元六年。詔送佛骨。還無憂王寺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德宗本紀。貞元六年二月。岐州無憂王寺。有佛指骨寸餘。先取來禁中供養。乙亥詔送還本寺。
  貞元十三年。以霍仙鳴病。令於諸寺齋僧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德宗本紀。貞元十三年秋七月己丑右神策中尉霍仙鳴病。賜馬十匹。令於諸寺齋僧。
  憲宗元和六年。敕孟簡等。翻譯觀音經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憲宗本紀。元和六年春正月。敕諫議大夫孟簡。給事中劉伯芻。工部侍郎歸登。右補闕蕭俛等。於豐泉寺。翻譯大乘本生心地觀音經。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庚戌。迎佛骨於鳳翔 按唐書憲宗本紀云云。
  元和十四年。迎佛骨。至京師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韓愈傳。愈遷刑部侍郎時。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唄。至為夷法。灼體膚。委珍貝。騰香係路。愈聞惡之。乃上表曰。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始入中國。上古未甞有也。昔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在位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