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為修德。甞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內。又為胡昭儀。起大慈寺。未成。改為穆皇后大寶林寺。窮極工巧。運石填泉。勞費億計。人牛死者。不可勝紀。

  隋

  高祖開皇四年。建興善寺。居僧靈藏。勅僕射參起居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佛祖統紀。隋開皇四年。靈藏律師。始與帝為布衣交。及即位。建大興善寺以居之。勅左右僕射。每旦參問起居。甞陪駕洛州。歸之者眾。帝手勅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師是道人天子。有欲離俗者。任師度之。由是度人至數萬。有疑之者。帝曰。律師化人為善。朕禁人為惡。意則一也。
  仁壽元年夏六月。頒舍利於諸州 按隋書高祖本紀云云。
  煬帝大業二年。詔沙門致敬王者。以僧明膽等不從而止 按隋煬帝本紀。不載 按佛祖統紀。大業二年。詔沙門道士。致敬王者。沙門明膽等。抗詔不從。帝詰之。對曰陛下若使準制罷道。則不敢不奉。如知大法可崇。則法服之下。僧無敬俗之典。帝默然而止。

  唐

  高祖武德七年。傅奕上疏。極詆佛法。帝善之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傅奕傳。高祖拜奕太史令。武德七年上疏。極詆浮圖法。曰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塗六道。[日*赫]愚欺庸。追既往之罪。窺將來之福。至有身陷惡逆。獄中禮佛。口誦梵言。以圖偷免。且生死壽夭。本諸自然。刑德威福。繫之人主。今其徒矯托。皆云由佛。攘天理。竊主權。書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國。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至漢明帝。始立胡祠。然惟西域桑門。自傳其教。西晉以上。不許中國髠髮事胡。至石苻亂華。乃弛厥禁。主庸臣侫。政虐祚短。事佛致然。梁武齊襄。尤足為戒。昔褒姒一女。營惑幽王。能亡其國。況今僧尼十萬。刻繪泥像。以惑天下。有不亡乎。陛下以十萬之眾。自相夫婦。十年滋產。十年教訓。兵農兩足。利可勝既邪。昔高齊章仇子他言。僧尼塔廟。外見毀宰臣。內見嫉妃嬙。陽讒隱謗。卒死都市。周武帝入齊。封寵其墓。臣竊賢之。又上十二論。言益痛切。帝下奕議。有司唯道源佐其請。中書令蕭瑀曰。佛聖人也。非聖人者無法。請誅之。奕曰。禮始事親。終事君。而佛逃父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繼體悖所親。瑀非出空桑。乃尊其言。蓋所謂非孝者無親。瑀不答但合爪曰。地獄正為是人設矣。帝善奕對。未及行。會傳位止。太宗即位。常問奕。卿拒佛法奈何。奕曰。佛西胡黠人爾。欺訹夷狄以自神。至入中國。而孅兒幻夫。摸象莊老以文飾之。有害國家。而無補百姓也。帝異之。
  太宗貞觀十六年。幸弘福寺。為穆太后追福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佛祖統紀。貞觀十六年。上幸弘福寺。為穆太后追福。自製疏稱皇帝菩薩戒弟子。謂寺主道懿曰。朕頃以老子是朕先宗。故令居釋氏先。卿等能無憾乎。對曰。陛下尊祖宗。降成式。詎敢有怨。上曰。佛老尊卑。通人自鑑。豈一時在上。即以為勝朕宗自柱下。故先老子。凡有功德。僉向釋門。往日所在戰場。皆立佛寺。太原舊第。亦以奉佛。初未甞創立道觀。存心若此。卿等應知。
  貞觀十九年。沙門元奘等。自西域歸京師。詔於弘福寺。翻譯諸經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方技傳。僧元奘。姓陳氏。大業末。出家博涉經論。甞謂翻譯者。多有訛謬。故就西域。廣求異本。以參驗之。貞觀初。隨商人往遊西域。元奘既辯博出羣。所在必為講釋論難。番人遠近咸尊服之。在西域十七年。經百餘國。悉解其國之語。仍採其山川謠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記十二卷。貞觀十九年。歸至京師。太宗見之大悅。與談論。於是詔將梵本六百五十七部。於弘福寺翻譯。仍勅右僕射房元齡。太子左庶子許敬宗。廣召碩學沙門五十餘人。相助整比。
  貞觀二十二年。勅有司寫元奘新譯佛經。御製序文。頒賜九道總管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佛祖統紀。貞觀二十二年。上幸坊州玉華宮。召奘法師。既至。上曰。朕在京苦熱。故就此山泉石之涼。憶見法師。故遣相屈。此日所翻何經。奘曰。近譯彌勒瑜伽師地論。帝宣論親覽。謂侍臣曰。佛教廣大。猶瞻天瞰海。莫極高深。九流典籍。猶汀瀅方溟渤耳。世言三教齊致者。此妄談也。因勅有司。寫新譯經論。頒賜九道總管御製大唐三藏聖教序。以冠其首。詔皇太子。撰菩薩藏經後序。上自是平章法義。不輟於口。敬侍法師。親於家人。
  高宗永徽二年。九月癸巳。廢玉華宮。以為佛寺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顯慶元年。詔左僕射于志寧等。潤色元奘所定之經。御安福門。觀元奘迎御製慈恩寺碑文。詔皇子於奘師寺。授歸戒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高宗本紀。元年夏四月戊申。御安福門。觀僧元奘。迎御製拜書慈恩寺碑文。導從以天竺法儀。其徒甚盛 按方技傳。高宗東宮。為文德太后追福。造慈恩寺。及翻經院。內出大幡。勅九部樂。及京城諸寺幡蓋眾伎。送元奘及所翻經像。諸高僧等入住慈恩寺。顯慶元年。高宗又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