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上臨幸之地。西曰普濟。乃律居。晉太守謝靈運所游之處。
建炎庚戌 有旨。命真歇禪師清了。并為一寺。於是捧勑。正月初四日。合港龍王献地。土沙遂湧。潮落基平合而為一。賜額龍翔興慶禪寺。瑞安縣置田一莊。以充香燈。撥小船百二十隻。以供差使。每歲度行童二員。以酧不忘聖恩。御書清暉浴光四字。揭於寢堂方丈。御墨迨今耀於泉石也。
辛亥 紹興元年 三年正月。詔下江州召子元法師 朕聞。子元專修淨業。委有道行。宣示彼處守臣可賜。俾令回禁苑講演。故茲獎諭。想宜知悉。仍勑八字。宗師到處。代朕親行 賜金襴詔書 朕常具悉。極樂聖人。悲願深廣。誓接群生。信樂歸依。常存觀想。澄神靜慮。無出顯揚。敷暢者乎。朕甞觀九江之奏。一僧名子元。習效白蓮之淨社。會集廬山之大緣。化七萬之緇流。修十六之妙觀。久無間斷。未有不如所願。而得往生也。即今召赴德壽殿。講演淨業大義。可賜褐蕃羅青界相金襴仙花袈裟一頂。金拔折羅環鈎一副。令宗師赴詔披奉具奏聞。故茲詔示。想宜知悉。春暄。師比安否。遣書旨不多及。二十一日。
十二年二月。停給度牒。雖特旨。亦令執奏。先是臨安府。乞度牒。修觀音殿。上 特給錢伍阡緡。上曰。朕觀人主欲消除釋老二教。或毀其徒。皆不適中。往往而熾。今不放度牒。可以漸清。而吾道勝矣。
十三年五月。張九成得朋黨之謗。既而右司諫詹大方言。頃者皷唱浮言。九成實為之首。徑山主僧宗杲從而和之。九成編置南安軍。宗杲流衡州(又按紹興正論云。秦檜當國。宗杲不附和。議坐與張九成謗訕還俗。[糸*局]管衡州。又從梅州。檜死。故還復為僧。住徑山)。
二十七年八月。收諸路給餘僧道度牒。用三省請也上曰。昨推禮部侍郎賀允中上殿。朕問即今僧道之數。允中言。有僧二十萬。道士纔萬人。朕見士夫奉佛。其間議論多有及度牒者。朕謂。自今田業多荒。不畊而食者眾。猶有二十一萬人。若更給度牒。是驅畊夫為僧。且一夫受田百畝。一夫為僧百畝之田不畊矣。佛自東漢明帝時。流入中國。終不可廢。朕亦非有意絕之。然僧徒多。則不畊者眾矣(以上並編年)。
假堂俊禪師。福之寧邑人。因覽橫渠張正蒙書。中標八說。破佛之教為邪。師慮向去蕪沒正教。著決起信論。詣闕進表曰。良田之內有稂莠。芟夷不早。無以養嘉禾。大林之中有荊棘。剪伐不及。無以育奇材。正蒙破佛之說。真福田之稂莠。道林之荊棘也。芟夷剪伐。其可緩乎。佛教東流震旦。千二百年。其顯跡明驗。載諸典籍。可謂詳矣。其為化也。以慈悲變暴惡。以喜捨變慳貪。以平等變冤憎。以忍辱變嗔恚。傳此化風。和光四海。實有輔於皇政也。正蒙指為邪。不其謬歟(云云)。高宗覽罷。誌以御寶。曉示朝門。毋得再有異議。
上讚法華經 要入如來功德林。法華經上好留心。三車喻品慈悲大。七卷言詞利益深。曾攪長河為酥酪。能令大地作黃金。斯經斯典難遭遇。萬劫千生無處尋。
上讚布袋和尚 碧漢片雲。長空孤月。能栖物外。如是幽絕。慣隱市廛。奇哉真傑。隨身兮唯拄杖布袋。量機兮何妨酒肉腥血。別別。玉殿瓊樓更加雪。
孝宗在潛潘和云 袋貯乾坤。杖挑日月。藞藞苴苴。聖中之絕。憨憨癡癡。僧中之傑。令行兮。一棒一條痕。逗機兮。殺人須見血。別別。分明一點爐中雪。
保峯真道者。和布袋讚 量包太虗。眼懸日月。住天宮兮。天中之絕。在人間兮。人中之傑。放下布袋兮。坐斷四大部洲。拈起柱杖兮。且得大地流血。別別。明明有理難分雪。李公為献。二帝大悅(三贊叢林盛事)。
二十九年。徑山宗杲禪師。移梅州。得旨自便。次年三月。賜牒再為僧。又次年住育王。又次年再住徑山(見前)○孝宗在潛藩。親書妙喜庵三字。賜杲師。及即位。首問道。詔師。適師臥疾。賜大慧禪師。
癸未 孝宗改元隆興。明年給僧牒一萬道。付都督府。分下諸路。又給二萬道。付諸路出鬻。陳良翰上言。昨者住賣度牒。二十餘年。人民聚而不為無益。辛巳春。邊事既作。費用寢廣。乃始放行。令下之初。往往爭賣。且唐人有言。十戶不能養一僧。今放行者。已十餘萬。與舊所度者。無慮三四十萬戶。不得休息也。不知國之所利者能幾何。而今三四十萬戶。不得息肩。又且暗損戶口。侵擾齊民。奚止十萬。其為害豈淺淺哉(編年)。
乙酉 改元乾道。是時上游下竺寺。見佛國山。厨中濾水囊。行道觀音三事。問僧。皆不能加答。遂召靈隱寺豁堂遠禪師問之。上曰。山既從佛國飛來。何不飛去。遠曰。動不如靜。又曰。水中眾生。以囊濾之。火裏眾生。將甚麼濾。遠曰。他家自有通霄路。又曰。眾生有難念觀音救苦。觀音手捻數珠。念箇甚麼。遠曰。求人不如求己。帝大悅。有旨命師。革講肆為禪林。師奏云。教乃明佛語。禪乃悟佛心。因佛語而見佛心。其揆一也。乃寢。下竺。奉師像於佛國山前。遇忌晨設齊自此 聖上。神曜得道。虗心應物。屢召豁堂禪師入內。奏對稱旨。賜佛眼(師號)。詔育王山德光禪師。以二月渡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