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二教偉匠論義。法師道氤。與道士尹謙。對辨四十餘返。謙義負。有旨。編所論入藏。目曰開元佛道論衡。
己卯 二十七年。沙門法秀夢。異僧勸置袈裟五百。入終南山。施回向寺僧。遂造之。至山遍訪。無所謂回向寺。忽逢一僧云。吾導汝入。秀隨之入山。至深絕處。唯見雲掩岩洞。乃鑽燧出火。焚香拜之。忽雲開見崖半有朱門高聳。秀與之而入見。諸僧皆奇偉。出袈裟遍寺施之。其寺僧携秀入一空房曰。此唐天子舊居也。向在此好聲樂。故降為人主。久當復歸。乃授玉簫。并袈裟一條。囑曰。持歸献唐天子。秀還詣闕。表上所寄袈裟玉簫。帝覽之。因取玉簫調筭。宛如夙御焉(通論)。
三藏不空。游西域愽求師匠。增廣其學。於師子國。從普賢闍梨。求金剛灌頂及大悲胎藏建壇之法。其王有群象奔逸。不空。遽於路坐。象至跪伏。由是舉國神敬之。
僧史略曰。唐天寶元年壬午。西蕃五國來寇安西。二月十一日。奏請兵解援。發師萬里。累月方到。近臣奏。旦詔不空三藏。入內持念。玄宗秉爐。不空誦仁王護國陀羅尼。方二七遍。帝忽見神人五百餘員。帶甲荷戈。在殿前。帝問不空。對曰。此毗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徤。副陛下誠心。往救安西也。其年四月。安西奏。二月十一日巳時後。城東北三十里。雲霧冥晦。有神可長丈餘。身被金甲領兵。威武雄盛。至酉時。鼓角大鳴。地震山搖。經二日。蕃寇奔潰。卷甲而去。斯須城樓上。有光明天王現形。謹圖其像。隨表上進。帝覽大悅。因勑諸道節鎮所在州府。於城西隅及天下軍營。各立天王祠仍。建佛寺。俱以天王為額(唐史)。
乙酉 四年。召道士吳筠。見於大同殿。帝問道要。而高力士事佛。因短之。筠乃辤還茅山。為文深詆釋氏。議者譏其背向。時浙西觀察使陳少游。惡筠所為。因命法師神邕。著論折之。邕著翻迷論。以訂其妄。筠論遂廢。給事中竇紹見邕論。歎曰邕可謂塵外摩尼論中師子矣(舊史)○詔不空三藏。入內結壇。為帝灌頂。賜號智藏國師。時方士羅思遠得幸。有旨令與不空驗優劣。他日會于便殿。思遠持如意向之言論。次不空就取如意投諸地。命遠舉之。遠饒力不能動。帝擬自取。不空笑曰。三郎彼如意影耳。即舉手中如意示之。思遠欽服而罷。不空凡祈禱。必安綉座。手持木神。誦呪擲之神。自立于座。四眾環視。必見其神。目吻瞬動。所禱雖造化之功可奪也。朝野奉之如神(釋通鑑)唐會要曰。天寶六年五月制。天下僧尼並令祠部給牒則僧尼之給牒。自明皇始也(事物紀源)。
戊子 七年。知內侍省事加驃騎大將軍高力士。承恩歲久。中外畏之。於西京作寶壽寺。造鍾成日。力士作齋以慶。舉朝畢集。擊鐘一杵。施錢百緡。有樂施者。至二十杵。少者不減十杵(唐史)。
庚寅 九年。洛陽有巨蛇。出芒山下。長百餘丈。人觸其氣即死。有詔不空呪之。不空驚曰。是將洛陽。為瀦也。呪三日而斃(舊史五行志)。
乙未 天寶十四年。李林甫欲杜邊。師入相請。悉用胡人以致祿山之禍祿山奏請。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漢將韋見素。諫不從。十一月。祿山陷京城(舊史)○明皇幸蜀。至成都府。過萬里橋。問左右橋名。對以萬里(昔諸葛亮送吳使至此地云。萬里之行。從此始矣)。上因歎曰。開元末。一行禪師謂朕曰。更二十年。國有難。當遠遊萬里之外。此是也。由是駐蹕成都府(方輿勝覽)。
十五年正月。祿山僭位國號燕。祿山六月陷潼闕至京師。七月太子即位于靈武。尊帝為太上皇○明皇幸蜀。時有守臣。與祿山偕叛者。曾為閬守。有畫像在路次。明皇見之怒。因令左右拔劒斬像首。其人在陝西。首忽墮地○天寶十五年歲丙申。肅宗。改至德元年。
肅宗。以丙申七月。即位于靈武臺。旬日諸鎮兵至。乃以房琯為相。兼元帥。時寇難方劇。或言宜憑福祐。帝納之。引沙門百餘。入行宮。結道場。朝夕誦唄。帝一夕夢。沙門身有金色。誦寶勝如來名號。以問左右。或對賀蘭谷有僧。名無漏。常誦此佛。頗有神異。乃召無漏。固辭不赴。尋勑郭子義諭旨。無漏乃見于行在。帝悅曰。真夢中所見僧也。而三藏不空亦見于行宮。帝並留之託以祈禳(通論)。
丁酉 二年。祿山為子慶緒所弑而自立。九月皇子廣平王淑復京。慶緒奔陝。十月帝歸京。十二月上皇至自西蜀。
誌公讖記未來事。甞畫一鹿。負鞍走山中。又云。兩角女子綠衣裳。背却大行趍君王。一止之月必消亡。後祿山亂。蓋兩角即鹿。鹿即祿也。女子即安字。太行即山名。一止之月正月也。果正月敗亡(唐策遺史)○是年。澄觀得度具戒。以十事自勵。初從牛頭忠禪師徑山欽禪即。後於詵禪師處。授以華嚴宗旨(事物紀源)。
食貨志曰。肅宗至鳳翔府。明年鄭叔清議。以天下用度不充。諸道得召人納錢。給空名牒度僧道。則是空名度牒。自肅宗始也(事物紀源)。
戊戌 乾元元年。帝於禁中立內道場。講誦贊唄甚嚴。張鎬諫曰。帝王當修德以弭亂安人。未聞飯僧可致太平○勑五岳各建寺。撰釋門耆德居之。仍聽白衣能誦經五百紙者為僧。或納錢一百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