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福田。何乃舉琴碁酒客畫工。以當洪寄。公等愧退。明解致憾。俄而上徵四科。不問道俗。解應詔自舉。射策升第。喜不自勝。未幾染疾。自見數十人執猛炬迎解。解大怖。言未終而卒。是年八月也。後託夢於僧惠整曰。明解為昔不遵內教。今大受苦。求惠一飡。整覺乃設食。夜夢解謝之。至二年秋。又託夢於畵工。我以躭好外書。今大苦。為我寫二三卷經。復賦詩言別。畫工乃為寫經。後夢致謝云(自鏡錄)。
  壬戌 二年。制致拜君親。勑君親之義。在三之訓為重。愛敬之道。凡百之行攸先。然釋老二門。雖理絕常境。恭孝之躅。事叶儒津。遂於尊極之地。不行跪拜之禮。因循自久。迄乎茲辰。宋朝暫革此風。少撰還尊舊貫。朕稟天經以揚孝。資地義而宣禮。奘以名教被茲真俗。而瀨鄉之基。克成天搆。連河之化。付以國王。裁制之由。諒歸斯矣。今欲令道士女冠僧尼。於君皇后太子。其父母所致拜。或恐爽其恒情。宜付有司儀奏聞。大莊嚴寺僧威秀等上表言。伏奉明詔。令僧拜跪君父。義當依行。理無抗旨。但以儒釋明教。咸陳正諫之文。列化恢張。俱進蒭蕘之道。僧等荷國重恩。開以方外之禮。安居率土。得弘出俗之心。所以自古帝王。齊遵其度。敬其變俗之儀。全其抗禮之跡。遂使經教斯廣。代代漸多。自漢及隋末。若皇運肇興。莫不欽斯聖跡。興樹遺踪。因得梵僧來儀。相從不絕。今若返拜君父。乖異群經(云云)。雖曰流言。終纏顯議。况乃夏勃勑拜。納上夭之怒。魏燾行誅。肆下癘之責。恐絲綸一發。萬國通行。必使寰海望風。言弘失禮之譽。伏惟。陛下中興三寶。慈攝四生。親承付屬之旨。用勵學徒之寄。僧等內遵正教。固絕跪拜之容。外奉明詔。令從儒禮之敬。俯仰惟容。慙懼實深。如不陳情。有乖臣子之喻。或掩佛化。使陷罔君之罪。伏願天慈賜垂照覽。

  太司伯開國侯劉詳道等議

  竊以。朝廷之敘。肅敬為先。生有之恩。色養為重。釋老二教。今悉反之。抗禮於帝王。受敬於父母。而優容自昔迄乎今代。原其深致。盖以使然。諒由剔髮有異於冠冕。袈裟無取於章服。出家之人。敬捨俗儀。豈拘朝廷之禮。至於玄教清虗。道風遐曠。高尚其事。不屈王侯。帝王有所不臣。盖此之謂。國家既存其道。所以不屈其身。望准前章。無違舊貫。謹議。

  萬年令源誠等議

  切以。釋老之教。雖曰冲玄。君父之尊。終資嚴敬。況所行化。不出寰中。義屬在三。須遵孔禮。但為髮落不可加冠。法服不可加帶。無冠無帶。拜伏失儀。如愚管見。依舊為允。謹議。
  夫議者。盖取其大理。以成畫一之法。三教之法。即國王法。其法既成。終天不易。若不行用。則須除廢。若行用之。必須述其教迹。昔聞帝王禮佛。未見佛禮帝王。所以帝王敬法服者。以先聖國王受佛付屬。歷代遵承佛教故也。父母敬其袈裟。不可屈其佛衣招父母之過。自古帝王。度人出家。去其鬚髮。與其佛衣。不拘常俗。令作導師。敷演法教而作福田。若令其禮拜。則屈尊服。付屬之義安在。今欲改變。恐昧理之流。心有疑惑。因生其過。譬由敬泥龕佛像。以其圖寫佛容。若不覩相欽承。泥木一何可貴。泥木尚假佛儀。僧還託法服。無假無託。舋代誰代。如愚所見。望請脩舊。不拜為定。謹議。
  六月八日。宣詔略云。朕商確群議。沉研幽[〡*臣*責]。然箕頴之風。高尚其事。遐想前代。固亦有之。自今後。即不宜跪拜。主者施行。
  論曰。玄教興廢。理鍾期運。而盛衰之寄。抑亦人謀皇上御辯乘時。允符付託。所以 降非常之 詔。勵釋侶於 明時者也。
  春秋傳曰。君所謂可而有否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余聞其語矣。今見其人焉。觀秀上表。肆力釋君。昌言 帝闕。詞明志[款-士+止]。勤則勤矣。而宣公之啟狀。詳切該愽。吾無間然。方今以大法為己任。思正其傾危。能負重道遠者。此其人也歟。仲尼云。顛而不扶。危而不持。則將焉用彼相矣。若此真可謂至覺元首。良哉股肱中臺周府等議。雖文質有乖。咸得事要。樞紐經典。疇咨故實。理例鋒頴。詞韵膏腴。則司戒之稱。鴻筆嚴藻矣。若標以顯義。約以正詞。其文辯潔。其事明覈。則左驍衛舉其綱領矣。將來達鑑。斯焉取斯。
  讚曰。
  正法既隱  像季斯微  不有明喆  慧日誰暉  献可替否  飛英騰實  詳諸昔賢  驗乎茲日  卓卓英秀  是振隤綱  蹇蹇宣公  承運斯匡  眾議詵詵  宏謨諤諤  蘭菊殊美  絲桐間作  秦君鴻筆  王生顯議  文質舛途  忠貞齊[懿-心+皿]  惟茲盛德  謀無不臧  一時風素  千載流芳
  論曰。威衛司列等。狀詞則美矣。其如理何。咸不惟故實。昧於大義。苟以屈膝為敬。不悟亡唇之禍。內經稱。沙門拜俗。損君父功德及以壽命。而抑令俯伏者。胡言之不忍。輕發樞機哉。雖復各言其志。亦何傷之太甚。而威衛等狀。通塞兩兼。司列等狀。一途永執。或訪二儀優劣。兩途以為楚則失矣。齊則未為得也。然兩兼則膚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