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122-中国撰述史传部编年通史-历朝释氏资鉴-元-熙仲-第37页

位。
  乙丑 煬帝。改元大業。帝臨朝。凝重發言。降詔辭義可觀。而存聲色。其在兩都及巡遊。以僧道自隨。為內道場。□造金銅釋迦坐像。又於龍山。作彌陀坐像。高百三十尺。并造寺七所。設無遮會。為文帝追冥福。十月克新羅林邑。獲梵書五百六十夾。並貝葉崑崙寫之。尋付釋經舘(並通鑑)。
  丙寅 二年。倭國在百濟新羅東南。水陸三千里。於大海中。依山島而居。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貢。使者曰。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教十人。來就學焉。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致書曰。日入處天子無恙(云云)。帝覽之甚悅(隋書)。
  丁卯 三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帝菩薩戒弟子白三寶。謹於率土之內建立勝緣。州別請僧。七日行道。仍度一千人出家。以此功德。普為眾生。清淨罪垢。同至菩提(弘明集)○帝既定鼎東都。復於上林園。置翻譯館。延達摩笈多羅譯經。為文皇献。后於長安造寺塔二所。治故經六百十二藏。別立寺十所(隋書)。
  大業三年四月。北巡至恒安。見白骨被野。以問侍臣。侍臣對曰。往者韓洪與虜戰處也。帝憫然傷之。收葬骸骨。命五部沙門。為設佛供(隋書)。
  戊辰 四年始。平令楊宏。率道士名儒。入智藏寺。啟會義法筵。命法師慧淨。與道士余永通論義。淨問道士曰。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且道體一故混耶。體異故混耶。若體一故混。則正混之時。已自成一。是則一非道生。若體異故混。且未混之時。已自成二。則二非一起矣。道士茫然。不知所對。無言而罷(僧史)。
  己巳 五年。帝大業初下令。僧道有所啟請者。並先須致敬。然後陳禮。此令僧竟不行。釋彥悰不忍其事。乃著福田論以抗之。總有七條(文在弘明集)帝後朝諸沙門。並無致敬者。是年南郊大張文物。兩宗朝見。勑云條式久行。因何不拜道流。聞命連拜不已。僧尼儼然。興善寺沙門明瞻答帝。僧等據佛戒。不合禮俗。帝曰。宋武之時。僧何致拜。瞻曰。宋武狂勃。不拜便有嚴誅。陛下有道。不拜。不懼顯戮。帝問對僧名遂散。夷然不述。乃勑下。於西禪定寺。設京城僧尼齋。人別施錢帛。後帝至西郊。[(厂@?)*頁]謂蘇威曰。朕謂京師無僧。昨南郊中。亦有人焉。拜事因寢(僧史)。
  秦孝王俊。字阿祗。文帝第三子也。拜上柱國河南行臺尚書。令雒州刺史。恕慈□愛崇敬佛道。表請為沙門。帝許之(隋史)。
  庚午 六年。帝好食蛤。忽有一蛤。劈不開者異之。寘之几下。乙夜有光。內乃自脫。有一佛二菩薩像。帝悔。自是不食蛤○蚌蛤事有三。唐文宗。宋徽宗。李啇凝式有詩云。雖因雀變化。不逐月虧盈。縱有天中像。神功詎可成(詩話)。
  壬申 八年。法師道積。法化大行。先是沙門寶證。於普救寺。營彌勒像百丈。萬工才登其一。證逝。眾請積繼之。夢二師子。連吐明珠。有財施不窮之讖。積修建十年。雕莊並畢。道俗欣慶。河東守楊素。議以沙門登城。守固敢諫者斬。積乃引法遜歷階。諫曰。城之存亡。公之略也。世之否泰。公之運也。豈存三五虗怯。而能濟乎。漢欽四皓。天下隆平。魏重于本。舉國大治。今狗梵徒。而運役反天。常以會靈祇。恐不祥之兆耳。[(厂@?)*頁]深圖之。無空肆。一朝自傾。於為後天下笑也。素張目直視曰。異哉斯人。心氣若是壯耶。因捨而不問(本傳)○帝幸遼東。王文同。隋之酷吏也。令之巡察。河北諸郡。文同見沙門齋戒菜食者。以為妖妄。皆收付獄。此至河間。召諸郡官。入少有遲違者輙皆覆地。而箠殺之。求沙門相聚講論。及長老共為佛事。會者數百人。文同以為聚結惑眾。盡斬之。裸僧尼。驗有婬狀。非童男童女者數千人。復將殺之。郡中士女。號哭於路。諸郡驚駭。各奏其事。帝聞而大怒。遣使達以善意。馳鎻之斬於河間。以謝百姓。讐人剖其棺。臠其肉而噉之。斯須而盡(隋書)。
  甲戌 十年神僧法喜。語默不常。皆為吉凶之兆。煬帝幸維楊。聞其異召之。一日繞宮索羊頭。帝惡之。以付廷尉。禁衛嚴甚。喜曰。丐于市飲食自若。有司以聞。帝啟戶視之。唯見袈裟覆黃金鎻骨。遽白帝。詔以香泥。其骨塑之。是夕泥像起行。言笑如故。遂釋其禁。及帝幸江都遇弑。方悟喜索羊頭之驗。喜一日置簣上下。以熾炭炙身。紅爛乃示寂。葬之香山寺。後數歲。有自海上歸者。見喜無恚。其人發塚視之。唯空棺焉。計其壽。已三百餘歲矣(僧史)○煬帝在邸時。送法藏禪師靈壽杖。書云每策此杖時。願相憶。又賜敬脫大扇。入內講經論。
  丙子 十二年。突厥國之先平涼雜胡也。有佗鉢可汗。控弦數十萬。中國憚之。佗鉢益驕。每謂其下曰。我在南兩兒。常孝順。何患貧也。齊有沙門惠琳。被掠入突厥。琳謂佗鉢曰。齊國富強者。有佛法耳。遂說以因。緣果報之事。佗鉢聞而信之。建一伽藍。遣使聘于齊氏。求淨名涅槃華嚴等經。并十誦律。佗鉢亦用躬行齋戒。繞塔行道。恨不生內地。在位十年而卒(隋史)。
  丁丑 十三年。釋法進初在益州。修水觀。家人見水。以石投之。進出定。覺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