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遷善○其年敕云。佛以正法。付囑國王。朕是人尊。受佛付囑。自今以後。訖朕一世。每月常請二七僧。隨番上下轉經。經師四人。大德三人。於大興善殿。讀一切經(卞正)。
丁未 隋開皇七年。後梁廣運二年。梁主琮入朝。文帝命立封為莒國公。後陳文帝命廢其國。梁三主三十八年。
法師曇遷。以齊入陳。隋興教法。遷携論渡江。道俗欽承者眾。是年詔曰。皇帝敬問徐州曇遷法師。承勤精道教。利益無邊。承風餐德。實懷虗想。願即來儀。以沃勞望。當與師崇建正法。刊定經典。但道法初興。觸途草創。弘獎建立。終藉通人云。遷應詔至京師。大弘法化焉(僧史)。
己酉 開皇九年。陳[禾*貞]明三年正月。後主降。封為長城公。叔寶於[禾*貞]明元年時。江南妖異特異。臨湖草久塞忽開。帝惡之。乃自賣身於佛寺。為奴壓之。至是年國為隋所滅 隋開國至此。天下混一。遣使召闍那崛多至。勅於內史省。翻古梵書。勑專主翻譯(隋史)。
薛濬字道賾。開皇初。擢尚書虞部侍郎。尋轉考功侍郎。兒時與宗中諸兒。戲于潤濱。見一黃蛇有角及足。召群兒共視。了無見者。以為不祥。歸大憂悴。母遇問之。濬以實對。時有僧詣宅求齋。母以事告之。僧曰。此兒之吉兆。早有名世。然壽不過六七耳。言訖不見。後入朝崇信佛法。終于四十二歲。四七之言驗矣。
庚戌 十年。帝幸晉陽。勑遷法師隨駕。既達并部。又詔。令僧御殿行道。至夜召遷入內。與御同榻。帝曰。弟子行幸至此。承大有私度之僧。意欲度之。遷曰。昔周武滅法。眾僧遁跡。陛下統臨大運。更闡法門。無不歌詠。有歸來投聖德。雖屢蒙引度。而來有先後。致差際會。且天地覆載。莫非王民。至尊汲引萬方。寧止一郭蒙慶。帝沉慮少時。方乃允焉。因下勑曰。自十年四月以前。諸有僧尼私度者。並聽出家。故率土蒙度。數十萬人。遷之力也。尋下詔。為第四皇子蜀王秀。於京置勝光寺。敕請遷之徒眾住寺中。受王供養。僕射公卿。朝務之暇。皆執卷承旨(僧史)。
是歲旱。有旨命曇延法師祈雨雨不降。帝問其故。對曰。陛下君臣。雖通治體。然尚愆玄化。欲雨不雨。事由一二也。帝識其意。勑有司。擇日於正殿設儀。命延受八戒。群臣以次受訖。炎威如焚。而大雨沛然。帝大悅。自是每入朝。必親奉御膳供之○是年。詔贊皇山智舜禪師。詔曰。皇帝敬問趙州章洪山智舜禪師。道體清勝。教導蒼生。使早成就。朕甚喜焉。朕弘護正法。夙夜無怠。今遣開府盧元壽。指宣往意。并送香物。如別幅(僧傳)。
辛亥 十一年。帝制曰。如來設教。義存平等。菩薩用心。本無差別。故能津梁庶品。濟度群生。朕位在人主。紹隆三寶。永言至理。弘闡大乘。諸法豁然。體無彼我。況於福業。乃有公私。自今凡是營建功德。普天之內。混同施造。隨其意願。勿生分別。庶一切法門。同歸不二。十方世界。俱至菩提(開皇三寶紀)○法即曇延。臨終上表辭帝。託以外護。帝哀甚。葬日百僚縞服送。內史[卄/(師-(白-日))]道衡文祭。略曰。往逢道喪。玄綱落紐。棲心幽宕。確乎不拔。高位厚祿。不能回其慮。嚴威峻法。不足懼其心。聖皇啟運。像法再興。卓爾緇衣。鬱為稱旨。屈宸極之重。申師資之義。三寶由之弘護。二諦藉以宣揚。信足以追蹤澄什。超邁安遠矣(僧史)。
癸丑 十二年十二月八日。隋皇帝佛弟子楊堅。敬白十方三寶。仰惟。如來慈悲弘道。濟度含生。斷邪惡之源。開仁善之路。自朝及野。咸所依憑。自周代亂常。侮蔑聖跡。寺塔毀廢。經像淪亡。致愚者無以導昏迷。智者無以尋靈聖。弟子往藉三寶因緣。今膺昌運。作民父母。思拯黎元。重顯尊容。再崇神化。頹基毀跡。更事莊嚴。廢像遺經。悉令雕撰。雖誠心懇到。猶恐未周。故重勤求。今得顯出。而沉頓積年。汙毀非處。如此之事。事由弟子。今於三寶前。志心懺悔。周室除滅之時。公私上下。毀像殘經。慢僧破寺。如此重罪。悉為懺悔。敬施一切毀廢經像。絹十二萬疋。皇后亦施如前數。王公已下。爰及黔黎。又敬施錢百萬。願三寶證明。受弟子懺悔。時臺宮主將。省府官僚。州縣佐史。諸寺僧尼。京城宿德等。並相勸率。再日設齋。奉慶經像。百十萬人。
天台智者。重返盧山。晉王再請出城。著淨名疏。偶蕭妃疾苦。王致書請救。師建齋七日。行光明懺。忽一鳥飛入壇。宛轉而死。須臾飛去。師知妃當愈。翌日果瘳。王大喜慶。至丁巳十一月二十二日。於石城寺。端坐而逝。作書七紙。與晉王敘別。囑以大法。釋灌頂。奉遺書與晉王。王遣司馬王弘。到山為設千僧齋。造國清寺(本傳)。
丁巳 十七年。翻經學士費長房。成都人。初為僧。周廢教返俗。隋興乃習白衣。預參譯筆受詞義。是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奏其所撰歷代三寶紀十五卷。備載歷代翻譯之經。與傳譯僧俗之人名字首末。下勅行之入藏。
戊午 帝與雙林寺沙門惠則等書曰。朕受天命。君臨天下。撫育黎元。尊崇三寶。重興教法。四生蒙福。十方含靈。俱登仁壽。汝等普為群生。宣揚聖教。精誠苦行。深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