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宣秘禮禪師

  僧問。山河大地與自己。是同是別。師曰。長亭凉夜月。多為客鋪舒。曰謝師答話。師曰。網大難為鳥。綸稠始得魚。僧作舞歸眾。師曰。長江為硯墨。頻寫斷交書。
  上堂。舉百丈野狐話。乃頌曰。不是翻濤手。徒誇跨海鯨。由基方撚鏃。枝上眾猿驚。
  上堂。至座前。師搊一僧上法座。僧慞惶欲走。師遂指座曰。者棚子。若牽一頭驢上去。他亦須就上屙在。汝諸人。因甚麼却不肯。以拄杖一時趕散。顧侍者曰。嶮。

  祥符立禪師法嗣
  長沙府報慈淳禪師

  上堂。青眸一瞬金色知歸。授手而來如王寶劒。而今開張門戶。各說異端。可謂古路坦而荊棘生。法眼正而還自翳。孤負先聖。埋沒己靈。且道。不埋沒不孤負。正法眼藏如何吐露。還有吐露得底麼。出來吐露看。如無。擔取詩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浮山真禪師法嗣
  眉州峨嵋靈巖徽禪師

  僧問。文殊是七佛之師。未審誰是文殊之師。師曰。金沙灘頭馬郎婦。

  淨因成禪師法嗣
  台州府瑞巖佛燈如勝禪師

  上堂。人人忽略釋迦。箇箇平欺達磨。及乎問著宗綱。束手盡云放過。放過即不無。祇如女子出定。趙州洗盋盂。又作麼生話會。鶴有九臯難翥翼。馬無千里謾追風。

  廬州府無為州冶父實際道川禪師

  崑山狄氏子。初為縣之弓級。聞東齋謙首座。為道俗演法。往從之。習坐不倦。一日因不職遭笞。忽於杖下大悟。遂辭職依謙。謙名以道川。且曰。汝舊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汝能竪起脊梁。了辦箇事。其道如川。若放倒則依舊狄三也。師銘於心。建炎初。圓頂游方。至天封。與語鋒投。封稱善。歸憩東齋。道俗愈敬。有以金剛般若經請問者。師為頌之。今盛行於世。隆興改元。殿撰鄭喬年漕淮西。適冶父虗席。迎師開法。
  上堂。羣陰剝盡一陽生。草木園林盡發萌。唯有衲僧無底盋。依前盛飯又盛羹。
  上堂。舉雪峰一日登座。拈拄杖東覰曰。東邊底。又西覰曰。西邊底。諸人還知麼。擲下拄杖曰。向者裡會取。師曰。東邊覰了復西觀。拄杖重重話歲寒。帶雨一枝華落盡。不煩公子倚欄干。

  大鑑下第十七世
  育王裕禪師法嗣
  福州府清涼坦禪師

  有僧舉大慧竹篦話請益。師示以偈曰。徑山有箇竹篦。直下別無道理。佛殿廚庫三門。穿過衲僧眼耳。其僧言下有省。

  杭州府淨慈水菴師一禪師

  婺州馬氏子。十六披削。首參雪峰照。照舉藏身無迹話問之。師有省。呈偈曰。藏身無迹更無藏。脫體無依便廝當。古鏡不勞還自照。淡煙和露溼秋光。照復質曰。畢竟那裡是藏身無迹處。師曰嗄。照曰。無蹤迹處。因甚麼莫藏身。師曰。石虎吞却木羊兒。照深肯之。乾道辛卯。自寶林遷淨慈。
  住後上堂。舉圓悟師翁道。參禪參到無參處。參到無參始徹頭。水菴則不然。參禪參到無參處。參到無參未徹頭。若也欲窮千里目。直須更上一層樓。
  上堂。凍雲欲雪未雪。普賢象駕崢嶸。嶺梅半合半開。少室風光漏泄。便恁麼去。猶是半提。作麼生是全提底事。無智人前莫說。打你頭破額裂。
  上堂。舉法眼示眾曰。盡十方世界。明皎皎地。若有一絲頭。即是一絲頭。師竪起拂子曰。還見麼。穿過髑髏猶未覺。法燈曰。盡十方世界。自然明皎皎地。若有一絲頭。不是一絲頭。師曰。夜來月色十分好。今日秋山無限情。
  上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古人恁麼說話。大似預搔待痒。若教渠踏著衲僧關棙。管取別有生涯。喝一喝。卓拄杖下座。
  淳熙戊戌。退淨慈。有偈曰。六年灑掃皇都寺。瓦礫翻成釋梵宮。今日功成歸去也。杖頭八面起清風。己亥浴佛日。入內觀堂。投老嘉禾報恩。為終焉計。未幾示疾。作書別郡官。端坐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齒拳不壞。其辭世偈曰。平生要用便用。死蛇偏解活弄。一拳粉碎虗空。佛祖難窺罅縫。

  湖州府安吉州道場無菴法全禪師

  姑蘇陳氏子。投東齋川落髮。久依佛智。每入室。智問狗子無佛性話。師罔對。一日聞僧舉五祖頌曰。趙州露刃劍。忽大悟。有偈曰。鼓吹轟轟袒半肩。龍樓香噴益州船。有時赤脚弄明月。踏破五湖波底天。
  住後上堂。欲得現前。莫存順逆。卓拄杖曰。三祖大師。變作馬面夜叉。向東弗于逮。西瞿耶尼。南贍部洲。北鬱單越。却來山僧手裡首身。元來只是一條黑漆拄杖。還見麼。直饒見得。入地獄如箭射。卓拄杖下座。
  上堂。拈拄杖曰。汝等諸人。箇箇頂天立地。肩橫楖栗。到處行脚。勘騐諸方。更來者裡。覓箇甚麼。纔輕輕拶著。便言。天台普請。南嶽游山。我且問你。還曾收得大食國裡寶刀麼。卓拄杖曰。切忌口銜羊角。
  僧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天下無貧人。曰見後如何。師曰。四海無富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