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曰。四十九年空費力。一千七百枉施功。曰如何得超然。獨拔今時去。師曰。逢山開路。遇橋渡水。
  問僧面壁石。有人看見達磨麼。曰今日幸遇和尚。師曰。拄杖子亦幸遇。上座遂打。僧作禮曰。恩大難酬。師擲下杖曰。脹殺懷州牛。
  師襟度夷坦。丰神閒靜。說法三十餘年。如鼓雷霆揭日月。繼踵前賢。標準後學綽有古上遺風。至於涸池出泉古殿。光生屢致祥瑞。師皆誡勿言。乙亥秋七月二十日。示微疾。書偈告終。壽七十三。臘五十二。塔於寺西塢。後至仁宗履位。初贈號追封。命詞臣撰文表其塔。尊隆特甚。其為天子追慕。永歎有如此。

  順天府報恩林泉從倫禪師

  參萬松。於阿那律得天眼因緣。有省悟。向上眼舉似松。松問。如何是向上眼。師曰瞎。松曰。真箇瞎那。師曰瞎瞎。松頷之。後出世住萬壽。
  上堂。禪禪非正非偏。無意路有單傳。超今邁古絕後光前。但能亡影迹。何必守蹄筌。直指人心。即佛乘。槎客是張驀。九年面壁無餘事。夜半金烏挂碧天。
  元至元壬申。世祖詔入內殿。與帝師論道。且命師發揮禪學大旨。師為舉圭峰禪源詮。對曰。禪梵語也。此云思惟。修亦名靜慮。皆定慧之通稱。為萬德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亦即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然不無淺深階級之殊。其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名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及與菩提。一切智慧。本自具足。依此而修。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最清淨禪。達磨西來。遞代相傳者是也。帝曰。在先有問。皆言無說。如今何却有說喋喋耶。師曰。理本無說。事則千差。帝曰。何謂理無言說。師曰。理與神會。如人食蜜。若問蜜之色相。可以紫白言。若味則有難於啟口。帝謂帝師曰。此語非耶是耶。帝師曰。此與教中甚深般若無異。帝復問祖師公案。師舉六祖非風旛動。仁者心動話對之。帝師詰曰。實風旛動。何名心動。師竪拂子。拂一拂曰。且道。是甚麼動。帝師無語。師曰。不可更道。一切唯心萬法唯識也。帝為稱善。
  示眾。北斗似杓。南斗似瓢。任伊斟酌。暖日凉飇。冬至寒食一百五。須知節令不相饒。到此莫有解吞吐者麼。僧問。法眼道。我二十年。只作境話會。既不作境話會。畢竟作麼生會。師曰。猿抱子歸青嶂裡。鳥銜花落碧巖前。
  示眾。若論此事。如丹鳳衝霄。不留朕迹。直得星攢碧落。月浸丹墀。翡翠簾垂。燭香人靜。當此之際。那容喘息。寧許窺窬。密室不通風。玄關難厝足。雖然要不出一點靈犀明。宇宙那分東土與西乾。
  至元辛巳十月二十。聖旨就大都憫忠寺。聚道藏偽經。除道德經外。盡行燒燬。命師舉火。師承旨以火炬。打圓相曰。諸仁者。祇如上清玉樞。三洞靈文。還曾證此火。光三昧也無。若也證得。家有北斗經。人口保安寧。其或未然。從此灰飛煙滅盡。任伊到處覓。天尊急著眼看。遂擲火炬偽經。隨炬而盡。

  吾捨從寬禪師

  臨終問其次兄曰。佛祖父母。我今一箭。射殺二哥。以為何如。隨整襟坐脫焉。

  順天府華嚴全一至溫禪師

  字其玉。刑州郝氏子。生宋寧宗嘉定丁丑。幼聰敏異常。兒六歲。見寂照善應對。照曰。汝其為釋乎。師心許之。會照避亂。遠隱遼西。乃從照上首。辨菴訥祝髮。當理宗紹定戊子也。聞無還富開法萬壽。莅眾甚嚴。師偕十僧。往佐之。師好學博記多聞。論辨無礙。參萬松典侍司。凡松所示。一聞輙了。松常令代應對。機鋒不可犯。遂得記。太保劉文貞。以師有經世才。數薦於上。世祖詔見。與語大悅。留內庭者三載。於王化多有贊翊理授以官。師辭曰。天下佛法流通。實僧至願。富貴非所望也。世祖嘉之。賜號佛國普安大禪師。憲宗末年。緇羽之士。各為違言。以相傾上命。聚訟於和。林剖決真。偽師從少林諸師辨之道。士義墮。自是法道大興。至元丁卯五月。示寂於桓州天宮寺。異香遠聞者三晝夜。火浴心舌。牙齒不壞。後有掊其地。深數尺。皆得舍利者。世壽五十一。臘四十。

  河南府少林法王復菴圓照禪師

  上黨李氏子。幼穎悟。不嗜暈茹。年十一。出家於紫團山慈雲寺。十六登具。遂遊學精教乘。後依萬松有年。得悉禪旨。出世德州大寧。次遷齊河之普照鵲里之崇孝登封之法王京師之萬壽。後仍歸宿普照。至元癸未三月六日示寂。壽七十八。僧臘六十二。塔於本山。其臨瘞時。有鶴百數。盤旋其上。

  丞相移剌真卿居士

  字楚材。本姓耶律。及金滅遼。歸金改姓移剌。初京師禪宿。居多唯聖安。澄獨尊士。常訪以祖道。屢舉古尊宿語錄中所得扣之。安間有許可。士亦自恃為得。及遭憂患。薄功名而求道之心益切。遂再以前得訪聖安。安為大翻前案。不然所見。士甚惑焉。問其故。安乃從容諭之曰。昔公居要地。易為喜怒。又儒者多無諦信。搜摘語錄。不過一